logo821.gif (10572 bytes) 首頁          新增資料與公告

   

最新消息  :

數字分析 - 中國於非洲農業報導之破解

索馬利亞的乾旱影響和解決方案建議

在非洲商業邊緣爭奪空間-本土企業與中資企業之間日益激烈的競爭

 

 

無官御史台

首頁
上一層
BSE LAB 介紹
非洲產業研究中心
生醫研究之統計方法
授課資料
人文關懷
武漢肺炎與產業
智能生物產業
活動公告區
數據分析與知識產業

 

 

大麥復育與禾餘麥酒

 

國立中興大學 生物產業機電工程學系 陳加忠

 
 

介紹一篇很棒的文章,此篇文章揭開了所謂小麥復育真實的一面。

禾餘麥酒是一個品牌,主打台灣本地原料。其道德訴求是要照顧農民,要愛護此塊大地,就請多多消費使用本地產品的小麥所製成的麥酒。

然而真相至有一個,這是一種斂財的騙局,利用的是台灣人的善良之心。還有一個真相是一個成立多年科系在其領域,力求爭扎的故事。

因為要照顧農民,因此使用大麥的原料以釀酒。但是真相是台灣無法供應全部原料,也無相應技術。台灣沒有麥芽,沒有啤酒花,也沒有酵母供應商。

因此對農民而言,"用農民辛勤種出的原料釀成不好喝的啤酒,究竟是在幫助農民,還是在糟蹋農民?"

對台灣經濟而言,當國外已有物美價廉且多元的原料可選擇時,不需要每個農產品都要達到自給自足。

這篇文章暴露出大麥復育的問題,而其深層的問題是甚麼?當今社會關於農業的主流,無論是台北南海路的天龍國官員,各試驗所與農科院,各大學農業科系之師生,對農業的認知是甚麼?

當農業產業成員將農業只是當作是一份賺錢的薪資來源,這些成員只有想到要得到更多的經費,而未思考這些經費花費是否有意義?

因為強調農業的偉大與重要,但是又拿不出偉大與重要真實內容,因此最後只有借之於鄉土情感,這就是典型的道德勒索。

另一方面,為了擴大經費與擴大工作項目,最後所有農業項目無所不為的生產。自溫帶、亞熱帶、熱帶引進各種作物,不思考此作物是否有無國際競爭力,一昧擴充地盤。在雜糧轉作中,玉米、高粱、大豆、大麥、小麥等等,哪一種作物有國競爭力。在園藝作物中,咖啡、可可、香芙蘭等一一擴產,其品質與成本能與國際相比擬嗎?

因為沒有競爭力,因此最後只有訴諸於鄉土情感。農業成為作文比賽,成為編劇本說故事比賽。

另一方面就是要求政府補助。一個海島國家,土地與農業人口本來就有侷限。無所不種,無所不生產之下場是沒有一項作物在國際上有競爭力。對於研究人員,沒有一個學術領域,在國際學術舞台能夠有領導地位。

202112月,史丹佛大學公布TOP2%研究人才,台灣農業人才在國際學術評比之下,還有多少學者有國際競爭力?

台灣農業,一個本來有競爭能力的產業,一個在亞熱帶與熱帶本來有其領先機會的產業,就在產官學研,在上下交相利之下,成為一個依靠補助,動輒訴諸情感的產業。只能說,這是此產業中眾人造成的共業。

附錄: 終於被拉下神壇的「禾餘麥酒」

賴奕杰

https://vocus.cc/@EJCP/61e85dd3fd89780001a28879?fbclid=IwAR3JzjSeZklaAKeCkTVrFWFPRmpuNkesKJMdfh4hZiJn6hZ-HIej07NNXRo

禾餘是想記錄臺灣,還是消費臺灣?

這句話是我在 2016 年看完臺灣媒體為禾餘麥酒它宣傳臺灣價值的文章後提出的疑惑,反對具備如此高度本土價值品牌的行為,讓我從當時到兩天之前,都還被當作異類看待而飽受批評。

https://d2a6d2ofes041u.cloudfront.net/resize?norotation=true&url=https%3A%2F%2Fimages.vocus.cc%2Fde868afd-c4e1-48b7-bf7a-6e6b9724ffc0.png&width=740&sign=bv1CCVg4Y-zDvFiP7v1sloYIppjjCCHwIdmlcQO6AZQ

評論禾餘麥酒不實本質這類狗吠火車的吃力行為,雖然依舊在我激化的題目之中,可卻只能排序在非常後面,可真沒想到禾餘麥酒的虛偽包裝一下子就被拆開了,它跌落谷底的速度有點令人措手不及。

從釀酒人與喝酒人的角度看禾餘麥酒,能判斷出它的品牌成立理念「復育臺灣大麥」,只是一句用來斂財工具,是臺灣不需要也很難實現的目標。

https://d2a6d2ofes041u.cloudfront.net/resize?norotation=true&url=https%3A%2F%2Fimages.vocus.cc%2F3c8c31d6-97f1-49db-a860-aef562bcb9e2.png&width=740&sign=k4JEcq1bu-Jvhm8eOB98_bl_NEuKz39tk5MSa9IrmJY

復育大麥在臺灣是條錯誤的不歸路

「大麥」是釀啤酒時使用量第二多的原料,因此主張復育臺灣大麥就成了一個看起來非常有吸引力的口號,這也是禾餘麥酒能順利獲得「行政院國家發展基金天使創業計畫」300 萬元經費援助的主要原因。

https://d2a6d2ofes041u.cloudfront.net/resize?norotation=true&url=https%3A%2F%2Fimages.vocus.cc%2Fd7f565c7-9f89-4e9b-9bdf-ea507bc858c5.png&width=740&sign=3F9p-RQrSZgCXt6x3I9IFg5g66dPNWfwkw8qni2JXTg

https://d2a6d2ofes041u.cloudfront.net/resize?norotation=true&url=https%3A%2F%2Fimages.vocus.cc%2F6d743547-9156-43e8-8066-3c276babaa4b.png&width=740&sign=cszeJa4hHSV2OJEyfHJE0mOO2EbOVlIMrv98mq0h9po

然而,無論是要種植大麥或其他用來釀啤酒的穀物原料,臺灣都難以模仿澳洲或美國那樣大規模機械化種植方式,提高產量也降低生產成本,進而達到臺灣酒廠所需要的產量及價格。

再者,大麥到釀成啤酒中間還要經過一段製作成麥芽的過程,並不是大麥採收後就直接被啤酒廠使用,而因為臺灣以往沒有製作麥芽的需求,缺乏將大麥製作成麥芽的技術與設備,大麥也就無法被酒廠商業化使用,所以當酒廠需要釀酒的話,仍需要倚賴擁有成熟種植技術及製麥技術的國外廠商,提供可用以醣化的麥芽,無從自給自足。

又因為臺灣並沒有種植啤酒花也沒有酵母供應商,即便我們有了麥芽,啤酒產業依然無法達成 100% 使用臺灣本土原物料的目的,因此在臺灣復育大麥或栽培穀物原料,只是勞民傷財,永遠達不到目標。

更現實的是,在國際貿易如此進步的今日,當國外已有物美價廉且多元的原料可選擇時,其實也不需要達到自給自足的目標。

臺灣如果要跟上精釀啤酒風潮這條路,以臺灣的農業技術來看,長期培育另一種啤酒必需原料、人稱為綠色黃金的「啤酒花」,或許會是更好的選擇。

投資在復育大麥簡直就如錢丟水溝般的浪費。

 

禾餘麥酒用以宣傳的照片中,說明了它們仍需使用進口的麥芽。

禾餘麥酒用以宣傳的照片中,說明了它們仍需使用進口的麥芽。

理念不行,那酒好喝的話總可以支持一下吧?

遺憾的是,自稱曾在美國知名酒廠 Ale Smith 實習釀酒的禾餘麥酒創辦人陳相全 (Robert Chen) 似乎沒有把關啤酒品質的能力,讓禾餘麥酒至今沒有出現任何一款可口美味的作品。

我第一次喝到禾餘麥酒的作品,是在素人時期請朋友特地到臺大校園領取的兩瓶「白玉麥酒」,喝到啤酒之前的我非常興奮非常期待,但喝到啤酒後卻大失所望,不只不好喝,而且還沒有任何特色。

再次喝到禾餘麥酒作品時,我已通過美國啤酒評審認證協會考試,成為臺灣本土第二位合格的 BJCP 啤酒評審,證明我已具備辨識一款啤酒的好壞,以及它為何好喝或難喝的知識與能力。而這時再次喝到禾餘麥酒的作品,才發現它們的產品不只沒有特色,還充滿了不良風味(註1)。

2018 年,SUNMAI.Life餐酒生活誌主辦的《好啤酒、壞啤酒,精釀的生死傳奇》的課程活動之中,我選用禾餘麥酒的白玉麥酒作為負面教材,去解釋為何啤酒應該先考慮美味與否,再觀察它是否有使用本土素材,作為消費選擇的依據。

而我印象很深刻的是,原本要用來當教材酒的「硬紅春」,氧化程度實在太過驚人,怕嚇到不熟的參加者們而沒用在課程之中,而是拿去當禮物分享給好酒友們大開眼界。

Photo: SUNMAI.Life餐酒生活誌

Photo: SUNMAI.Life餐酒生活誌

Photo: SUNMAI.Life餐酒生活誌

Photo: SUNMAI.Life餐酒生活誌

Don't drink it because it's Local, drink it because it's Good.

這句話是啤酒產業中很經典的一個理念:「不要因為本地釀造而喝,要因為它好喝而喝。」

也是 2018 年,大潤發曾經看上禾餘麥酒的市場可能性,向品牌方下訂了約莫是十噸左右或更多的酒(註2),這樣的訂貨量對商業酒廠如臺灣啤酒來說,或許並沒有什麼,但對本土品牌來說可帶來一筆相當可觀的利潤,如果消費者反應優良,那可能會讓品牌從此更加茁壯。

但在數個月後走進大潤發就會看到那批活動酒,因味道實在無法吸引消費者而滯銷,即使即期出清價低到每瓶約新台幣 20元,仍然無人問津。

可發現多數消費者或許並非啤酒專業人士,沒辦法發現這個品牌只有形象沒有內在,但他們並不是傻子,不可能會一直為那些不好喝的啤酒買單。

用農民辛勤種出的原料釀成不好喝的啤酒,究竟是在幫助農民,還是在糟蹋農民呢?

臺灣價值是難以擊破的最完美包裝

根據今周刊在 2020 年的報導,禾餘麥酒品牌方宣稱其產品所用的穀物原料仍高達六成是進口麥芽,所以禾餘麥酒從 2015 創立到 2020 年,都在做它們用來攻擊其他品牌的那件事:「訴求在地精釀,可原料大部份進口。」

為何禾餘麥酒明明做著相同的事情,卻敢如此囂張地攻擊其他同業,只是因為它用了比較多臺灣本土原料,再以「幫助臺灣農業」這口號當作包裝嗎?其實並不只是如此,而是陳相全努力經營農藝產業、臺大教授群體、臺大畢業生群體成功以後,自信心膨脹的結果。

2018 年的時候,臺灣大學的黃老師找我到大學 Plus 計畫中玩釀酒活動時,有教授向我提出文章一開始的那個問題:臺灣復育大麥有沒有意義?我當時給她的答案與今日依然相同,但她無奈的搖搖頭笑了,因為她知道禾餘的已經在臺大校內及部分畢業生心中擁有無可取代的地位,她知道了答案後也無法改變什麼。(註3

 

https://d2a6d2ofes041u.cloudfront.net/resize?norotation=true&url=https%3A%2F%2Fimages.vocus.cc%2F31be18d6-b90a-485c-964b-862fcb1bf78b.png&width=740&sign=bB7hAq6QV_YvjDeBqYPumCvBPJi3S2X7gnlWz-OKNgo

 

每一次的消費都是對市場投票

我推廣啤酒文化的核心理念,說起來有點自私:我想喝到更多好喝的啤酒。

但自私是人類前進的巨大動力來源,在我達成這個目標之前,必須要讓更多正在做好事釀好酒的品牌,不被禾餘麥酒這類虛有其表的品牌分走了市場,減緩了前進的速度。

我也希望消費者不要對「臺灣精釀」感到失望,雖然我知道這很困難,因為八成以上的從業人員都沒有在做正確的事。

但有更多好啤酒喝的未來總會到來,是吧!

 

https://d2a6d2ofes041u.cloudfront.net/resize?norotation=true&url=https%3A%2F%2Fimages.vocus.cc%2Fa9dac329-2f78-4945-90df-0fe414eade97.png&width=740&sign=dvN5qBxGZnUUQu5GaUZzJAXuJq7PjVvcUQ1dvDsfBlk

如果沒有意外,禾餘麥酒或許可以再繼續消費臺灣十年。

在兩天之前仍是媒體寵兒的禾餘麥酒,如果不是創辦人在網路上失言,可能絕對不會有相信禾餘麥酒的核心精神從來都不是幫助臺灣,而是在消費臺灣(價值)。

媒體一直都很喜歡愛臺灣這題材,但偏偏媒體人缺乏專業也不想尋求專業意見,我也曾私下給我一些媒體專業的意見,但每次都被殘酷拒絕,直到必須放棄與他們溝通。過去有多少媒體與活動報導了禾餘麥酒的臺灣價值,現在就有多少媒體被自己打臉。

主流媒體會在這次事件中發現錯誤,進而做平衡或道歉報導嗎,應該不會吧。

「謊話說久了,連自己都會相信那是真的。」

或許有人說,禾餘麥酒可以適時切割陳相全,並繼續為臺灣大麥及穀物的復育努力。但明知道這是一件錯誤的事情,卻仍然願意在那團隊中以臺灣價值為名牟取不當利益的其他同夥人,何必再相信這些人,何必再期待它們的產品呢?

臺灣還有其他優秀的啤酒廠與品牌值得你我去支持!!

延伸內容:

行政院在審核啤酒品牌/酒廠申請國家發展基金時,似乎從不考慮蒐集專業人員意見,兩個曾獲得創業天使計畫經費的啤酒品牌/酒廠,都是產業裡的笑話。

除了消費臺灣卻把酒釀的很糟糕的禾餘麥酒以外,另一個品牌是已經倒閉、業內人士戲稱為「北纖南打」中:打狗酒業。

打狗酒業的啤酒不只是包裝設計糟糕、啤酒難喝外,還充滿了不良風味的各種排列組合可能,是最為經典的負面教材。

https://d2a6d2ofes041u.cloudfront.net/resize?norotation=true&url=https%3A%2F%2Fimages.vocus.cc%2F1bc02398-75fb-46db-a0ec-270e71e7a24e.png&width=740&sign=uoHRb4XXmZMrZBDnePqrYduOHi_wTh66VxUlIlfm2ec


1:啤酒釀造過程中因原料、製程或保存不當所產生的產物,有些產物甚至會危害到人體安危。避免這些不良風味的產生,是釀酒師最基本的工作內容。將有不良風味的啤酒賣給消費者喝,就相當於是廚師端出沒熟或腐壞的食物給客人吃。

2:根據代工廠當時的說法,以約5款酒、每款酒各2000公升來計算。

3:我聽過許多臺大教授說禾餘麥酒會在各類活動中強塞酒給他們,並要求他們買單,禾餘麥酒在此展現出了連臺大教授都無法拒絕的強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