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SE網站建立已有一年,文章的篇數逐漸增加,內容雖然不見得完備,但是對研究室全體而言已盡了力。在過去一年中,生物系統工程研究室逐漸調整方向,將研究工作分成四大領域:園藝產業工程技術、感測系統、作物生理感測與控制、生物工程。除了延續以往之農業相關研究,也開始在工業界與醫學界進行研究計畫。在此過渡時期研究室更是忙碌與辛勤。
一個大學教授,每日的工作似乎是永遠無窮無盡。教學、研究與推廣是三項任務,其中的工作項目則是無法述說完全。在此二十一世紀,學術領域重新整合,重新調整,因此生物系統工程研究室也需要不斷的學習與調整,在“生物”、“產業”與“工程”三者之間加以連結,找出共同的道路,開拓新的學術領域。建立學術領域的工作包括大學課程與研究所課程之擬定,研究室之近程、中程、與長程方向規劃,還有短、中程的具體研究項目。而且這些研究必須配合產業之發展。
2002年之台灣,政治、經濟與社會之層面並不安定,因此也影響著學術研究界的生態。個人在美國修讀學位時期曾經看過一篇文章,描述“第五權-學術”。內容主要說明國家為何需要五權。為建立一個合理的社會,民主國家原來行政、司法、立法等三權分立。二次大戰後又增加第四權“媒體”,以保障人民知的權利。但是行政、立法、司法之執行者,第四權媒體的工作者,這些人都是由學術教育中所產生。因此學術可稱為一個國家,一個社會能夠長治久安,能夠向上提昇的根本基礎。學術界是社會的良知,也是國家最後的防線。也因此一個國家需要有此第五權:”學術”。學術界不但是前四權執行人的培養者,也是監督者,更代表一個社會的良心。學術力量不強的國家,發展希望也不大。學術權可以監督前四權,但是誰來監督學術界?答案是學術界本身。學術界之清明在於學術人員秉持良知,本身自我要求,彼此相互的監督。
在2002年,在產業上看到是蘭花產業的轉變。許多蘭園不斷的調整經營方式,不斷地進步。而也看到一些蘭園,一些掛著“生技公司”招牌的轉投資企業逐漸地消殆。在公開競爭的市場可以看到此種公平性,成功屬於努力的一方。然而在學術界看到地反而是不搭稱的現象。農業研究界之宣傳成果與農業產業之發展關係並不大。另一方面農業生物技術則成了咒語,彷彿有此萬靈丹,再加上農業生技專業區的設置,所有農業都能起死回生,也無怪乎學術界趨之若鶩。有關農業生物技術之成功報導如煙火般的施放,但是要到何年何月才能看到農業生技產業?在此唯有期望學術界,至少在此紛亂的時代,為社會留下一份清流,留下一份堅持,能夠追求真理,堅持良知,能夠為自己的言行負責。應用科技領域之研究人員至少要能夠做到兩件事:在學術領域上,與國外學術界一較長短,將研究結果代表台灣在國際期刊、國際會議上發表。在產業領域上能夠將研究結果與產業結合成為具體之生產技術以提昇競爭力。
2002年中,研究室工作份量最大的項目為蘭花量產之相關生理研究。所喜在此一年對以下之研究項目已得到了完整之研究結果。包括:1.蘭花全株光合作用速率與最佳栽培環境,2.蘭花組培苗光合作用速率量測與栽培室環境調節,3.文心蘭葉片葉綠素非破壞測定與施肥管理技術,4.文心蘭切花品種自營養生長,催花至開花品質等三階段與環境之關係,5.蝴蝶蘭冬季抗催花技術與品種特性之關係。這些研究一直持續了近二年半,由於許多蘭界前輩的指導與提供資料,在2002年底才能得到這些成果。使台灣蘭花產業走向國際是此研究室的心願。因為此產業代表台灣農民的辛勤與智慧,代表只要努力,台灣農業仍然可以走向世界。
有首台語歌曲“車站”,歌詞內將人生喻成火車,走過一個個車站。而我的研究生涯如同登山。學術的山峰並無現成的山路,面對一個方向需求開荊闢棘,努力的走出一條路。1988年返回台灣,自農產品加工工程之研究開始,朝向亞熱帶溫室結構與環控(1989),蘭花量產作業體系(1994),組培苗量產工程(1998),蘭花作物生理感測(2000)。而在2003年之初,研究室除了延續以往之研究項目,更朝向生物電學此大方向,目的是帶著學生走向生物產業與醫學領域。
面對2003年的開始,生物系統工程研究室也調整步伐,自招募與訓練新人開始。除了延續以往,又將開拓新的領域。工作份量又多於舊的一年,網站內容也將隨研究結果不斷的增添與改進。台灣之傳統農業與未來之生物產業,有著許多急待解決的問題,也是研究室正在進行之研究題目。在“生物”,“產業”與“工程”之間要努力開拓出一條出路。
生物系統工程研究室牆壁上掛著一幅對聯,用以述說研究室的感懷:
“永憶江湖歸白髮,欲迴天地入扁舟”
在2003年年初對於過去與未來,回顧與瞻前。在此彼此共勉:
“台灣加油!大家加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