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1年12月,史丹佛大學公佈2021年版本的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這份版本共有2個文件,一為1960~2020年,終身科學家影響力排行榜,另一份為2020年科學影響力排行榜。其評估關鍵指標共有六大項,相關報導如附件。
在此附件資料室以聯集方式,將兩份榜單列上的名單加以併列總計。以台灣為例,1960~2020年終身科學影響者1,244人,2020年科學影響力排行榜1,120人。兩者之聯集共有1,479人。
以兩份榜單內容,可以看出許多有趣內容:
一、前2%科學家的人數
在附件資料圖1顯示一些國家的科學家人數。美國最多73,899人,英國17,239人,德國9,986人,加拿大8,227人,日本7,362人,中國6,943人,韓國1,750人,台灣1,479人。
以科學家人數除以該國人口數目,以一萬人為單位,有多少前2%頂尖科學家?其次序如下:英國2.562人,澳大利亞2.480人,美國2.301人,加拿大2.140人,德國1.201人,台灣0.644人,日本0.585人,韓國0.338人。而中國之比例慘不人睹為0.04人。
以論文發表篇數,中國是世界第二,僅次於美國。但是中國論文被引用次數,名列全世界180名之後。與此份資料對照,中國1萬人中,對世界有影響力的科學家是0.04人。因此國家學術能力的強弱清清楚楚。
二、台灣學術領域
台灣1,479研究人員,有百人以上的領域,工程佔有317人,資通技術257人,醫學241人,通用技術(Enabling
technologies)227人,物理122人,化學115人。此與台灣科技強項十分符合。
三、台灣農業界的研究水準
台灣有1,479位上榜,廣義農業(農林漁牧)的上榜科學家人數為23人。這個殘酷的人數顯示了台灣農業實力的真相。台灣農業研究人員,具有國際競爭力,60年來在國際舞台被列為具有科學影響力的人數僅為23人。以台灣整體1,479人之比例為1.6%。以台灣各大學農業科系之人數在其大學師資比例,台灣各農業研究單位人員佔全國研究人員的人數比例,還有台灣農業研究經費佔全國研究經費之比例,這些比例均不少於2%,尤其是農委會研究經費之龐大。而其結果就是冷冰的1.6%。此23名學者,再扣除已退休的人員數目,目前在職工作之研究員或學者又剩幾人。民間團體同濟會與農委會歷年的農業專家,難能在此榜單發現。
四、科學家分佈學校
依人數最多的25所大學,前4名是台交清成,第5名是台灣科技大學,再來3名為中字輩大學。與台灣社會的認知相近。但是在25名之內,有私立大學與二所師範大學。此顯示台灣的尖端科學家並不是集中少數大學。在一些科技大學與私立大學都有其影響力。
這些榜單之領域排名除了工程、醫學、自然科學之外,也包括經濟與社會,藝術與人文等領域。但是在台灣排名前面的政治大學並未在此25名之內。台北國立師範大學以13人,名列全台25大學之22名。這兩所大學國內外的認知差異如此之大。
五、台灣學術界之態度
此榜單公佈後,有許多大學或學院紛紛公佈其榜單,列出入選的教授姓名與科系。然而越是名列前面的大學,對此榜單採取不聞不問之態度,不願意面對此榜單。
只要將此榜單的名單與台灣學術界一些知名標竿名單相互比對,即可出現一個奇特現象。科技部的傑出研究人員,教育部的國家級講座教授,各校的特聘教授與此史丹佛大學的榜單有很大的不同。農委會的傑出農業專家名單,能夠入選史丹佛大學榜單,微乎其微。
換言之,台灣學術界選出之傑出研究人員與史丹佛大學提出之Top
2%學者名單,有如此大的差距。台灣的學術人才選拔標準與世界脫節,自成一格,自得其樂。
這也是21世紀,台灣學術界之奇蹟之處。
附件:「全球前 2%
頂尖科學家」發布-臺灣千人上榜
資料來源 : https://www.elsevier.com/zh-tw/solutions/scopus/worlds-top-2-percent-scientists-2020-taiwan?fbclid=IwAR122GTX1Y_JESEF72wSgfUYFh4EPzIkaNHuQDCDOtcaaC-qcXXIBZbi33c
近日由史丹佛大學的專家們透過 Scopus 的論文影響力數據發布一份
「全球前 2% 頂尖科學家榜單(World’s Top
2% Scientists 2020)」,主要分為「終身科學影響力排行榜(1960 -
2020)」和「 2020 年度科學影響力排行榜」兩個榜單。
榜單數據來自全球最大的引文摘要資料庫 Scopus ,使用以下六種關鍵指標進行評分:
1.總引用次數
2.Hirsch h-index
3.共同作者修正的 Schreiber
Hm-index
4.單獨作者
5.單獨或者第一作者
6.單獨、第一或者最後作者的文章引用次數
此數據提供了科學家長期研究表現的衡量指標。
這是史丹佛大學 John
P.A.Ioannidis 教授團隊、 Kevin W. Boyack 博士與 Elsevier 研究資料分析總監 Jeroen
Baas 一起合作,第一版於 2019 年
8 月發布於國際期刊,隔年 2020 年 10 月發布第二版,引起了大量關注。本次發布 2021 年版本,資料來源與擷取時間為 Scopus 資料庫 2021 年 8 月,統計數據時間範圍為 1960
- 2020 年。
本次發布的 2021
年版本,分析團隊從近 800 萬名科學家中遴選出世界排名前 2% 的科學家,涵蓋應用科學、健康科學、自然科學、經濟與社會科學、藝術與人文五大面向,排名分為 20 個主學科(原為
22 個主學科)和 176 個子領域,公布了不同於高被引用學者榜的全球排名前 18 萬名科學家榜單數據。下方圖 1 為「終身科學影響力排行榜」入榜研究人員在世界地圖上的位置與數量分布。最有影響力的前 2% 科學家中最多來自美國,其次為英國,再來為德國,日本排名第 5 ,韓國排名第 17 ,臺灣則排名第 19
,臺灣共有 1,479 位研究人員上榜。
圖 1世界最具影響力科學家國家地理位置分布圖
下方圖 2 顯示臺灣上榜的這 1,479
位研究人員的所屬學科分布。在全球排名的 20 個主學科中,臺灣入榜的學科共有 17 個,臺灣最具影響力的研究人員排名前
2% 最多來自工程、資訊與通訊技術、臨床醫學、致能與策略技術(Enabling &
Strategic Technologies)共有 1,042 位,佔臺灣入榜人數 70% ;而社會科學、經濟與商管領域也有不少學者上榜,共有 44 位。
圖 2臺灣最具影響力排名前 2% 的科學家的主學科分布圖
下表列出臺灣最具影響力排名前 2% 的研究人員最多的前 25 所大學,包括邁向頂尖大學計畫學校、醫學大學,科技大學及私立學校均有學校入榜,顯示臺灣學校在國際學術表現上仍有一定的影響力。
表 1臺灣最具影響力排名前 2% 的科學家最多的前 25 所大學(排名相同者以英文校名首字母排序)
註:此統計數字以「終身科學影響力排行榜」為依據,並排除來自醫院、研究機構、企業的研究人員;醫學大學人數計算不包括附設醫院或附屬醫院,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已將陽明和交大合併。有些單位在榜單上僅顯示學院,經手動查詢學校名稱,已合併到該校人數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