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機農業的發展如何?在所謂"道德綁架","情緒勒索"之大帽子之下,在中國無人敢出面反對有機農業。然而十四億人口的中國,有機農業其市場規模始終無法擴大,那麼中國有機農業的發展困境是甚麼?
在2017年第一篇報導之中,中國有機農業面臨的困境:
1.高成本,低效益。
農產品產量下降,生產期延長,人工成本增加。
2.市場銷售困難。
中國政府沒有嚴格的行業標準,生態農業門檻低。偽品充斥市場。
3.價格高,消費群體單一化。
主要購買者是富裕階級與有一定收入條件的知識階層。
此篇文章作者提出的解決方式:
1.生態農業價值之結合利用,增加旅遊價值,科研價值,教育價值等。
2.建立封閉行銷管道。
3.開展農場教育,以網路手段擴大銷售範圍。
同樣是2017年發表的第二篇文章,首先介紹一家有機農場。八年之經營虧損近2000萬人民幣。採用以色列生產系統。除了農業還有畜產,為一循環式,封閉式之生態農業。溫室設施不用化肥與農藥,除草還使用人力。一開始中國政府補助600萬以上金額,加上獨占市場保護,農場是賺錢。在特別供應市場不再維持獨占時,農場進入開放市場競爭,結果是一敗塗地。
而其有機農場四大困境是:
1.成本高。
2.資金緊。
3.銷售難。
4.價格低。
而此市場自負的高品質農產品,沒有相應的高價格。而且中國造假本領太強了。一塊地註冊有機招牌,出售了一百倍的蔬菜,或是外購產品自我銷售。至於有機認證呢?文中內容如下”
目前大多數有機食品認證機構都屬於商業化運作,「花錢就給證」,嚴格的考核審查過程有時形同虛設,更有一些不具備認證資質的機構,對根本不符合「有機」標準的食品大開綠燈。”
除了有機認證,多元化經營也造成新的問題,文章內如此敘述:”多元化的經營也造成一些有機農業經營主體拖累較多。君暉農場涉及的產業太多,種養結合、生態循環,多元化經營勢必較為分散,產業多了就需要專門人才,僱傭勞力生產效率會下降,監管也成問題。專家建議,有機農業還是要走個性化、專業化和品牌化之路。”
以上是中國有機農業的兩篇報導。在台灣經營有機生產,能夠從中國有機農業的故事中看到甚麼?
我看到是"短多而長空"。在中國有關係、有辦法的人能夠拿到補助,一開始有獨佔市場,然而作為政府政策宣傳品,在宣傳期過了,政府補助沒了。如果認清真相,見好即收仍有利潤。否則一而再,再而三地投入,最終是傾家蕩產。
除了政府補助之影響,另一個兩岸流行的作法就是多角化經營,成效又是如何?
附件I.中國有機農業當前的困境與出路
資料來源
:
https://kknews.cc/zh-tw/agriculture/y62jp4g.html
近幾年,隨著各種污染惡果的顯現和人們對健康的重視,人們對食品的安全問題關注度持續提升,對能給人們提供純天然、無污染、營養安全的有機食品及有機農產品等,需求也在持續增強。
然而,在著市場需求大受歡迎的時候,為什麼有機農業的發展仍是裹足不前,難以大規模的滿足市場需求呢?那麼,有機農業發展所面臨的困境又在哪裡,出路又在何方呢?
面臨的困境
困境一:高成本,低效益
眾所周知,傳統農業的生產離不開需要化肥、農藥、生長激素、轉基因技術的廣泛利用,傳統農業在大規模化、大批量化的生產技術已經相當成熟,在產量上也是在日趨提高。但是,有機農業的發展需要完全摒棄傳統農業發展中所需的化肥、農藥、生長激素等等,勢必造成農作物產量的下降,生產周期的延長,人工成本的增加。以河北特產雪花梨為例,相比於普通方式種植的雪花梨,採用有機生態方式種植的梨子每畝產量大約少600∼800斤。
困境二:市場環境複雜,銷售難
中國政府目前還沒有制定嚴格的生態農業行業標準、企業標準和產品標準,生態農業准入門檻低。這導致了目前生態農業領域魚龍混雜,消費者也無所適從。假冒偽劣的生態產品充斥於市場,擾亂了產業的健康發展。
困境三:價格高,消費群體單一
由於有機農業是屬於典型的高成本、低效益的產出,所以有機食品普遍偏高。目前有機農產品的購買群體主要還是集中於富裕階層和有一定收入保障的知識分子階層。還有,就是目前對有機食品的宣傳不是很充足,大多數人對有機食品的認識普遍還不是很了解,這也較少了很多消費群體。
既然,有機農業的發展困難重重,那麼前方的出路又在何處呢?
當前的解決辦法
出路一:有機農業作為一種「弱勢產業」,假如僅僅依靠有機食品的銷售,很難取得高效益
生態農業價值的綜合開發利用,比如將農業產品價值與旅遊價值、科研價值、教育價值等其他價值相疊加,往往能帶來數倍的經濟回報。生態觀光就是目前最為普遍的生態農業價值綜合開發方式。其次,可以大力發展生態循環農業,實現養殖業、畜牧業、種植業的一體發展。將農作物秸稈作為畜禽飼料,畜禽糞便作為農作物有機肥,可以實現種植業和畜牧業廢棄物相互利用。
另一方面,養殖業飼養的動物也可以幫忙除去地里的雜草及害蟲,這也減少了農藥的使用及人工的成本。比如,林下養雞、稻田養鴨、稻田養魚養蝦等等養殖模式。
出路二:針對市場上日益泛濫的假冒生態農產品,必須建立封閉的銷售渠道,是保護品牌的有效途徑
通過某一指定超市直銷,或者建立自己的專賣店。消費者也可在網上查到銷售的所有有機農產品種類及價格,通過在線或電話訂購,並可享受送貨上門服務。
同時,政府在品牌認證、品牌保護上也要加強作為,制定嚴格的生態農業行業標準、企業標準和產品標準,讓假冒有機食品無處遁形。
出路三:目前城市物產普遍豐裕,在種類繁多的農產品中,要讓消費者偏好有機產品,市場教育工作還有待進一步展開
銷售渠道不健全也是導致有機農產品銷售難的又一重要原因,因此可以利用網路手段擴大銷售的範圍。
總之,發展有機農業,生產有機農產品,市場巨大,前景廣闊。只有正確清醒地認識到目前的問題,並找到解決方法,不斷的在實踐中摸索更好的創新方法,才能取得巨大的成功。
附件II.
中國有機農業陷入四大困境,未來它的發展機會在哪?
資料來源
:
https://read01.com/mE0mkxM.html#.Ym3jtdpBxPY
有機農業是指在生產中完全或基本不用人工合成的肥料、農藥、生長調節劑和畜禽飼料添加劑,而採用有機肥滿足作物營養需求的種植業,或採用有機飼料滿足畜禽營養需求的養殖業。
近年來有機這個概念越來越火了,幾乎所有的商場都開闢了有機食品專櫃,售價是非有機食品的好幾倍。在中國從事有機農業的主體眾多,有機農業的市場巨大,但有機農業企業鮮有盈利,虧損已經成為行業的普遍現狀。成本高、資金緊、銷售難,再加上有機農產品市場良莠不齊,讓人不禁納悶,有機農業還有機會嗎?
這是一位有機農場主的作業樣本:
做了8年有機農業,虧損近2000萬。
在君暉農場的一個蔬菜大棚里,崔大有隨手摘了幾個番茄和我們分吃了起來。他說,這個以色列技術的大棚自動化程度較高,自動捲簾、智能滴灌、溫度濕度一鍵控制等功能一應俱全。
大棚管理工人董玉蓮說,大棚里不用化肥和農藥,除草都是人工,布設了防蟲網。園區的基礎環境相當好:園區比縣城的海拔要高出70多米,方圓10公里沒有污染企業;地下水在150米以下,水質較好;園區土壤在使用前閒置養地兩年……可以說,做有機農業的自然條件都具備。
農場成立之初,崔大有便致力於推動高效生態循環農業:養豬等畜牧的糞便經過發酵處理後作為有機肥施用在蔬菜生產上,而園區的200多畝大田種玉米也是休一年種一年,種出的玉米被當作養豬等的飼料。此外,還設置了大型飼料倉庫、大型青儲池、儲存地窖,基本上形成了一個閉環鏈條。
談起有機作業,崔大有如數家珍:這裡的黑豬,生長周期是兩年,餵養的是不用化肥農藥種植的玉米做成的飼料;這裡的羊,也都是散群餵養天然草;400隻雞一天只產70個雞蛋,比一般雞少產2/3,800多頭黑土豬、500多隻羊、800多隻雞……農場成立之初就在這裡工作的飼料工人劉士英回憶,這是農場最為輝煌的時期。事實上,2011年,崔大有的農場經營迎來了最好的時機。當年的銷售額加上政府補貼在600萬元以上,農場開始逐步盈利。
然而,好景不長。由於崔大有一開始的銷售渠道是機關事業單位、國企、銀行等單位的團購和福利,2012年底政策調整後特供市場繁榮不再,君暉農場進入到真正的市場競爭中。
「原來的單位客戶紛紛取消了團購蔬菜和肉品,農場年銷售額從四五百萬元一下子降到了幾十萬元。」崔大有無奈地表示。生意急轉直下,崔大有的現金流開始出現問題。「當時也沒辦法,沒現金了,但還是要維持園區的正常營運,就開始變賣北京的房產。」這幾年,崔大有已經先後將北京、上海、濟南的多處房產賣掉維持農場,「這些房子要是不賣,這幾輪漲價,也能賺個幾百萬甚至上千萬了。」
空空蕩蕩的豬圈、破敗的雞舍似乎訴說著這裡當年的「輝煌」。崔大有說,園區的種養規模都比以前有大幅度的縮小,現在豬只有30多頭,羊200多隻,雞也只有200多隻,園區的工人也從近百人下降到20人。
中國有機農業四大困境:
成本高、資金緊、銷售難、優質難優價。
農業專家表示,中國從事有機農業的主體眾多,有機農業的市場巨大,但中國的有機農業企業鮮有盈利,和崔大有的有機作業一樣,虧損已經成為行業的普遍現狀。
成本高是有機農業作業過程中的首要困境。山東省農業農村專家劉同理表示,有機農業對環境和管理的要求極高,在生產過程中不能使用化肥和農藥,這讓一些農業企業隨時面臨著減產乃至絕收的巨大風險。
「從公司成立,每年園區的營運費用就在300萬元左右:土地租金190萬元,工人工資70萬元,設施維護、維修20萬元,營運費用20萬元,還不算先期征地補償款的資金成本。」崔大有說,成本確實太高。
崔大有也說,自己最擔心的還是生產過程中的病蟲害問題。因為蔬果在整個生長過程中不使用農藥,容易受到病害的侵襲,實在不行就只能連根拔掉,所以生產風險較高。事實上,養豬也遇到了相同的問題,為了保證品質,2012年遇到豬瘟時,100多頭豬全部被燒掉並處理。
資金偏緊是有機農業經營主體普遍存在的問題。由於採用承包土地的方式進行生產,沒有能夠用於抵押貸款的固定資產,對於農業公司的貸款申請,銀行一般也難以批覆。
事實上,很多有機農產品都面臨相似的難題:在大超市銷售,需要設立專門的獨有櫃檯,且成本高回款慢,還缺乏定價權;在社區布點,也面臨人工、房子租金等高成本;走電商渠道,還面臨高額的物流、冷鏈成本,且一些生鮮品種並不適合。
更讓「崔大有們」困惑的問題是有機農產品「優質難優價」。一些業內人士表示,優質優價之所以難以實現,是因為市場上以次充好、魚龍混雜的所謂有機農產品太多。
「有機蔬菜作假的太多了,一塊地註冊了一個有機牌子,但賣了100塊地的菜,或者直接收了別人的菜當自己的賣。」崔大有說。
未來有機農業機會在哪:
個性化、專業化、品牌化。
採訪中,崔大有流露出對國家加強有機行業檢測、監管的期待。「是不是所有的有機菜都能達到有機的標準,這個事誰來做?只能是監管部門來做,普通老百姓、企業都無法推動。」
我們了解到,目前大多數有機食品認證機構都屬於商業化運作,「花錢就給證」,嚴格的考核審查過程有時形同虛設,更有一些不具備認證資質的機構,對根本不符合「有機」標準的食品大開綠燈。
在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大背景下,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強調加快提升國內綠色、有機農產品認證的權威性和影響力,將提升綠色食品品牌公信力擺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
農業專家表示,認證機構設置門檻較低、認證行為缺乏監管等原因,導致一些認證機構不專業、不負責。認證審批後,限於人員和精力等原因,證後監督也不到位。專家建議:公開認證企業的信息,接受政府和公眾的監督;提高認證企業資質門檻,建立專業化隊伍;在認證過程中引入第三方監督。
農業部總畜牧師馬愛國曾公開表示,要將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品質抽檢納入各地例行監測、執法抽查、風險評估監測範圍。堅決打擊標誌侵權、假冒以及不規範用標等現象和行為。據悉,2016年,中國共取消了110個綠色食品產品的標誌使用權。
此外,專家還表示,多元化的經營也造成一些有機農業經營主體拖累較多。君暉農場涉及的產業太多,種養結合、生態循環,多元化經營勢必較為分散,產業多了就需要專門人才,僱傭勞力生產效率會下降,監管也成問題。專家建議,有機農業還是要走個性化、專業化和品牌化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