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一段時間流行綠金此名詞,號稱二十一世紀是農業世界。投資農業的利潤遠高於工商業。最典型的代表是電子業投入蝴蝶蘭產業,有進場再退出,也有仍在苦苦撐起。也有以農業為表面產業,實則以其他方式獲利。
農業與其他產業比較,有其複雜性。農業產業不是想像中直線式生產,也不是所謂平面化。一個完整的農業產業本身是立體化的三個維度。
Ⅰ.立體化農業
一個國家的農業是否有競爭力,就由檢查此農業三維度的完整程度開始。
農業的三個維度是:
一、Y軸,縱向
種源、育種、種苗生產、移植、栽培生長、開花結果、收穫、採收後處理、加工、儲藏、運銷
二、X軸,橫向。
1.作業項目:管理調整,給水給肥,病蟲害防治等
2.投入資材:種子種苗,農機與設備,肥料,化學藥劑,包裝資材等。
三、Z軸,垂直方向
1.政府農業機關:行政管理與服務(例如土地所有權,動物醫療等)
2.農業研究所(站):研究與推廣
3.農校農學院:農業教育人才培育
4.合作社,農會:農民組織
5.金融單位:資金的申請與分配。
Ⅱ.在生產與經營方面,農業與其他製造業比較,又有哪些特性?
1.土地
土地是作物生長與動物成長的地方,對於設施生產,有溫室畜舍或魚池,但是仍然佔用土地。土地雖以多層利用,因為立體栽培之成本更為高昂。所謂都市農業,第一個限制即是土地之昂貴成本。
2.氣候限制
只有密閉型生產空間才能隔離大氣氣候之影響。使用溫室、畜舍、魚池等,還是受到大氣氣候影響,何況是大自然的生產基地。
3.生命現象
無論植物或是動物生產,那是生命之成長延續,很難加以停頓,加快或延遲。一旦投入生產,即無法停頓。而且每個生命個體又受到周圍生命體的影響。一個植物或一隻動物染上病蟲害,迅速蔓延至其他生物。
4.產品難以保存
生物性產品需要盡速送到市場銷售,生物產品不是難以保存,就是需要有高成本之採收處理設備。
5.生產的季節性
農產品的生產受到季節,氣候性的影響,因此作物有其產季。動物有其大小月產期。除非在人為環控環境下生產,但是此方式成本高。
6.產品不均勻性
因為生物成長的影響條件太多,無法如同工業產品有其實質規格。農業產品在糧食作物方面整齊性較高。園藝作物往往有其不合乎規格之比例。工業容易建立流水線,農業難度高。
7.時間表
芽菜與葉菜時間最短,果菜要數個月,糧食作物也是數個月。而水果生產需要數年。至於投資造林,那就是漫長等待。
8.企業進入成本高昂
企業進入農業,固定成本中有土地成本,土地規劃與改良成本。設施,農機具等都是昂貴設備。這些設備需要多年作業才能回收成本,而且農業平日經營之種苗、人工工資、農業化學物等資材等,都是一筆固定開銷,因此需要長久資金的支持。
9.經營者可用時間的不固定
由於農業生產有其連續性,生命現象又有突發性問題。農業經營者無法有著工商界朝九晚五的生活方式。隨時準備應對生物生產之問題。
Ⅲ.農業經營之型態
1.自給自足之農業(Substicence
agriculture)
土地面積小,生產規模小,多樣少量化。投入成本低,收益也低。在環境劇變時,無法維生。
2.大企業經營
以大公司生產,一貫化方式投入生產。自種苗至收穫後處理全程掌握。白人公司進入非洲地區租用土地,開發大規模企業生產即是此典型代表。
3.小農集約生產,國內生產
以日本為例,農戶面積小,但是有其專業能力及專門生產對象。例如水稻、菇類、蔬菜等有其獨特對象。而不是多樣化生產。目的是單位面積的最高產量。然而此方式不見得有國際競爭力,因此採取鎖國政策。在本國農產品收穫與出售時期,禁止國外相同產品進入國內市場。台灣也是如此,這種農業本身是內需農業,只有在此國家工商業發達,產業收入可以補助農業,這種方式才有生存空間。
4.有目標產品,生存戶不論大小,督有其生產規約,目標國際市場。
這在農民高素養的國家即是可行。例如紐西蘭的奇異果,丹麥水產,以色列的沙漠水果等。生產單位規模大小不同,但是產品差異性在一定範圍之內。
除了上述1-4型農業型態,還有一些不同的生產方式。除了第一類字給自足之生產方式,其他方式之成敗在於農民的素質。在國際競爭下,農民的素質必須不斷提升,才有競爭力。當然如果能只是第3類型,以政府補助等為主要收入來源,那又是另當別論了。
因此經營農業比工商業難上太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