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04年首頁-傳承與開拓 在2004年,BSE網站已進入第三年。新的一年對生物系統工程研究室而言是傳承也是開拓。 在2003年11月,我再度訪問歐洲的荷蘭與德國。與兩年前比較,荷蘭蘭花產業己逐漸興起,不但在歐洲茁壯、成長,更將行銷市場延伸到美東與日本。對於荷蘭農業容易看到的是其花卉生產技術的先進,而不易看見的是其深層的制度面與觀念面。荷蘭蘭花產業進展的原因不僅只在於技術研發,技術的真實進步是來自其他層面的配合。蘭花產業雖然只是農業生產的一部份,但是由此可反映農業面對全球競爭的根本問題。這些問題必須回歸至文化層面的反省加以討論。 文化通常區分成三個層面:技術面、制度面與人文面。技術面是指人對物、對自然界的一面,應用科學中的醫、農、工程領域都屬於此範疇。制度面是指人與人之間的層面,經濟、法律、社會學等是屬於此層級。人文面是精神的層次,包括宗教、道德,與對人群、對文化的關懷,也是個人觀念判斷的根源。此三個層面是整體而無法加以切割分離。以中國近代史為例,中國歷經英法聯軍之後認為只有在技術面不如外國,因此主張只要船堅砲利即可建立國防,開礦煉鋼以改善物質原料即可使中國強大。但是甲午之戰大敗於日本。在重新反省之後認為制度層面也需要改善,因此才有百日維新廢科舉、興洋學。制度面的改革在守舊勢力反對下並未成功。八國聯軍之後政局改制,民國成立,中國仍然未能強盛,讀書人因而認為必須自思想面澈底改革。五四運動後高喊民主、科學,要求全盤西化以改變民心。然而近代中國並未因此富強。至今科學精神、民主素養至今仍未在海峽兩岸真正生根。主要的問題在於文化三個層面是整體,不是零碎的變革即可成功。人心根源未改變,外界表層的改善無法持久。 這些歷史或許只是上兩個世紀的往事,或許只是歷史課程的考題。但是此種文化層面的問題仍在各行各業仍然不斷的表現,在蘭花產業的發展上也反應此種整體文化層面的問題。 荷蘭Floricultura、anthura等公司不斷擴充壯大,由此可以看到荷蘭蘭花產業的進展。這些公司真正的實力不僅只是公司的研發能力與市場靈活的判斷力。其深層意義是荷蘭百年來花卉產業的發展基礎與其研究界的支援能力。而其研究界的能力與真誠是根沿於其學術傳統與職業道德。台灣蘭界有數十年的栽培經驗,有豐富的種源,有中小企業的靈活行銷手法。但是在全球競爭下,台灣蘭業如果無法競逐國際,就只有退守此海島內需市場。要能雄霸天下的條件是要有國際競爭力,如同台灣的光電產業能夠在全球逐鹿。而台灣蘭界競逐天下的根本問題除了在生產技術的研發上尚未完全純熟,還有制度面和觀念面的問題。在技術面上,要自少量多樣化的趣味栽培方式轉變為量產管理技術。而此種量產方式,要求改變地不僅只是技術,還有管理制度的建立與觀念的調整。國內去年熱熱鬧鬧地成立蘭花生技園區,但是至今尚未看到民間蘭園的進駐,更談不上生產與銷售。由此可以看到台灣與荷蘭兩個國家在蘭花產業發展的差異,也看到兩國蘭花產業的差距逐漸縮小,對此有無從著力的感概。在蘭花專業區的建設方面,即可深切看到這種全面性的問題。在技術面,專業區是否具有系統性與全面性的生產功能。在制度面,專業區能否提供完備的行政支援。在人心觀念面,專業區的參預者是基於使命感要全面提昇台灣蘭花水準,或只是一些人、一些公司用以進行欺矇謀利的場所? 每年11月在荷蘭的國際花卉與設備資材展,國內有許多的廠家參訪。來到此地選購種苗、資材等以備來年在台灣銷售。對公司而言,不斷將國外產品引入台灣可以爭取公司利潤,因此參觀國際花展代表著無數的商機,可以成就個人、成就公司的財富。但是在另一方面,自台灣帶者花卉產品來此參展,要將台灣的花卉行銷世界,要成就台灣花卉產業,則是有許多的艱難。荷蘭花卉產業是以集團軍作戰方式在世界各地攻城掠地,而台灣產業仍是打著游擊戰。荷蘭花卉產業與其學術研究相互結合,產業界藉助研究界以提昇技術水準,研究人員也藉由產業實際應用的考驗以避免偏頗。研究人員是專家,無法綜攬全局,產業界是通才,對技術無暇深入探討。兩者相互配合以共同提昇產業。荷蘭農業研究機關的法人化使研究工作不再是公務人員的鐵飯碗,但也經由此種嚴酷的現實考驗,使其產業展翅高飛。在台灣,研究人員雖然可自稱為研究而研究。但是脫離產業需求的研究界,就如同無根的植物,如同離水的魚兒,此種研究心態仍能維持多少年?
而台灣農業能否即時壯大以提供研究人員的研究資源? 在2003年有許多學術領域投入蘭花研究,蘭學成了顯學。然而蘭花產業在國際舞台上尚未站穩陣腳,尚未發展到定局,尚未到達到雄霸天下可分功領賞的階段。個人、公司或企業對此產業有多少真實貢獻,留待未來歷史的評斷。對蘭花產業而言,要成就一個人,成就一家公司並不困難,但是要成就此產業,要使台灣蘭花產業在國際立根發展,仍有許多艱難,而根本上最難的問題是人心的觀念。 蘭花生產仍有許多技術尚待研究。對生物系統工程研究室而言,只能以有限的人力與經費盡力而為。不論未來此產業是成就或是消殆,只是盡己之力,求心之所安。研究室每年的研究人力不多,學生畢業後無法在農業界工作,最後走向光電與機械業,又走回到了工業界。研究室一方面延續傳承有關花卉量產工程的研究,一方面要開拓生物電學的新領域。對於新的學術領域,要以電學結合生物與工程。對研究室而言,在專業方面需要訓練傑出的學生,在各專門技術各有所長。希望訓練他們在橫向有對社會的關懷,在縱向有對歷史使命的傳承。 在我兒時,先父母帶著親友到山邊墾荒,將雜樹山林墾成一畝畝良田。雖然今日我已不再從事農務,仍然希望自己能夠傳承此拓荒精神。這也是台灣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的精神。對於新的研究領域,自收集文獻,進行試驗,分析數據再完成報告,而將研究結果成為具體的技術推廣為產業使用。此種從事研究的歷程是另一種墾荒,只是對象自荒野走向學術。今年新的研究工作已如是開展,因此必須有所捨才能有所得。研究室在農產加工工程的研究領域必須停止。能夠放下一些重擔,才能爬的愈高,走得愈遠。 在2003年,研究室除了研究工作,相關的推廣事務也持續進行,包括自動化貸款的協助審查,附帶水草輸美作業的溫室檢查相關業務,還有幾種訓練班的開辦。由於盆花協會的協助,今年將完成一本溫室與設施的工程手冊。網站上也將不斷地有新的文章。有些是技術性的報導,有些是對花卉產業的感言。在此時代,主流言論是要求委婉圓滑、面面俱到、討人所喜。直言的文章不見得為人所喜愛。但是心中感觸不得不發,由蘭花產業發展的演變,用以反省台灣農業要如何面對此變遷競爭的二十一世紀,用以呈現在文化面的根源問題。惟願這些文章,能為此時代留下記錄。也願後人回思此時代,在反顧台灣農業的變局,能從這些文章中對此時代有不同角度的瞭解。 產業的發展需要技術研發,也需要建立制度,更需要人心觀念的改變。面對新的一年,面對更多的挑戰。在理想面,希望成就整體的花卉產業,希望成就更好的台灣。在現實面唯有盡自己的心力,求一己的心安。而不是預期此產業的成敗。研究室要訓練更多的人才,要開拓更寬廣的研究路徑。在新年年初與大家共勉:“請看風急天寒夜,誰是當門定腳人” (明
吳康齋先生語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