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花卉報在2015年12月有篇楊其長先生的文章,題目為“設施農業走出去,時機已成熟”(附錄I)。此篇作者的生平及現在身份可由百度百科查詢。在中國官方農業設施界是大有來頭的人物,是中國植物工廠推行的負責人。而此篇文章內容則是討論如何使得中國設施農業走出國際。
作者楊其長先生曾經到東歐國家考察設施農業,舉例如羅馬尼亞某大學引入荷蘭溫室裝備。發現荷蘭溫室在冬季、夏季難有功效。當地氣候比中國北京更極端,夏季更高溫,冬季寒冷。因此他認為中國節能型溫室設備,冬、夏季都能正常使用,更加節能。荷蘭溫室在中國的不適用在中國產業的官網討論如附件II。
作者認為中國農業設施已具備走出去的技術優勢,尤其是:
1.
中國日光溫室的節能技術。
2.
中國低成本栽培工程技術。現有的手/自動控制技術,適用許多國家尤其中東歐國家。
那麼中國設施農業走出去的問題是什麼?
1.
中國設施農業自身存有標準化,成套化,規模化及有土栽培模式之諸多瓶頸。
2.
中國沒有國際行銷能力之企業。
*********************************************************************************************
對此文章之評論:
1.
中國溫室之結構與環控技術,幾乎來自三益集團。換言之,來自台灣。台灣溫室技術已超越中國二十年以上,但是官方沒有“走出去”之氣魄。農委會只是以此為藉口,將大筆經費送給財團法人。看不到幫助任何一家台灣溫室公司能夠走出去。
2.
台灣溫室產業要走向國際,在標準化與成套化早已有所成就,缺乏是資金與行銷。許多工商界企業號稱投入農業賺農金,卻對台灣農業之優勢條件不知。
3.
如果有企業願意成立國際性溫室公司,台灣現有的技術能力一定可以走出去。但是能否做到?
4.
中國官方對於荷蘭溫室優缺點之認知已勝過台灣中央政府農業官員。台灣農業界官方能力優勢已不存在,民間產業自求多福。
附錄
I.
設施農業“走出去”時機已成熟
借力“一帶一路”依託先進技術揚長避短彰顯特色
中國花卉報 楊其長
2015-12-9
當前國內業界對設施農業國際先進經驗“引進來”的熱情不減,而實際上,深查細究國內發展與國際形勢,我們應該注意到,中國設施農業已經具備了“走出去”的條件和時機。
“一帶一路”下走出去的時機已經成熟
2013年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了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近兩年隨著“一帶一路”戰略新政不斷落地,“一帶一路”建設已經進入務實展開階段。“一帶一路”沿線有60多個國家,它們大多是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多數處於經濟發展上升期,開展互利合作的前景廣闊。
就設施農業發展來看,從國內西安出發,到沿線一些中東歐國家,這些都是設施農業可能拓展的重要地方。筆者曾多次考察中東歐國家的設施農業。如羅馬尼亞某大學使用荷蘭進口溫室裝備,玻璃結構的溫室需要燃油加溫,但在使用中發現,這些設備在當地冬季、夏季都難以發揮功用。當地的氣候與我國北京相比更為極端,夏季高溫、冬季寒冷,能耗極大。當地專家表示,非常需要來自中國的節能型溫室設備,雖然這些設備裝備水準尚未達到國際一流,但是無論冬夏都能正常使用,並且更加節能。
不僅僅是中東歐國家有此需求,現在包括日本、美國等一些國家也非常需要我國節能型設施技術。
另一方面,由於某些政治原因,一些中東歐國家排斥以色列等國家的技術,但是它們又需要先進的設施農業技術,這些間隙也為中國設施農業“走出去”提供了機會。
中國農業設施做強也必須學習外來的先進技術
我國設施農業欲壯大需要較強的先進技術作支撐,但這些並不能掩蓋的是———中國農業設施已經具備“走出去”的技術優勢。
中國的設施農業走出去是完全有可能的。我國設施農業技術總體水準在世界排名上雖非翹楚,但一些特色技術競爭力首屈一指。比如,我國一些日光溫室的節能和需能技術可以在完全不用任何外在能源情形下,在非常寒冷的冬季實現果蔬生產。與此相比,歐美總體水準先進的耗能型技術也略顯暗淡。
此外,我國低成本栽培工程技術、手/自動控制技術優勢明顯。這些技術,在國際上不算“高大上”,但是適用於很多國家,尤其是一些中東歐國家需求巨大。因此,從這點上而言,放眼世界,可以說,中國設施農業已經具備走出去的條件。
揚長避短錘煉“中國符號”
面對激烈的國際競爭市場,中國設施農業“走出去”必須揚長避短,獨闢蹊徑。
放眼國際市場,以色列設施農業主攻研究熱帶地區的溫室結構,講究通風;荷蘭受制於其光熱條件差,設備集中於改善光熱條件;而根據我國的地域氣候特色,設備更多的是解決保溫、去熱問題。因此,“走出去”必須揚長避短,製造具有中國特色的設施農業裝備、產品。
此外,我國設施農業“走出去”不僅要面對激烈的國際競爭,自身也存在著標準化、成套化、規模化以及有土栽培模式方面的諸多瓶頸,尤其在設備的成套化方面還需要投入更多的努力。
最後,中國設施農業“走出去”的基礎是企業,而當前中國幾乎沒有國際影響力的設施裝備企業,一些“走出去”企業技術水準、信譽都還比較低。這是“走出去”所面對的最大挑戰。
(作者係中國農科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研究員稿件來源:《中國農村科技》)
附錄 II.
荷蘭的venlo型溫室為什麼還沒有在中國實現大規模商業化種植蔬菜,如荷蘭比較普遍的番茄、黃瓜等?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3960733
Venlo為荷蘭一小鎮名,20世紀50年代,一種小屋面尖頂的連棟溫室在此地誕生。因此,這類溫室便被命名為“Venlo型”。Venlo型溫室的基本特點是小屋面、可連棟、頂部和四周覆蓋高透光保溫材料。
1980~1990年,中國曾大批量從荷蘭直接引進原裝Venlo型溫室。事實證明,幾乎所有的原裝Venlo型溫室在中國大江南北皆遭遇“水土不服”的不適應情形。造成這一情形的根本原因是中國和荷蘭的氣候不同。中國地域遼闊,大陸地區北至北溫帶的北端,南端則屬亞熱帶、熱帶。全境四季分明,夏熱冬冷,年溫差大,氣候差異大。荷蘭面積僅比我國台灣省略大,受北大西洋暖流影響,四季濕潤,降水充沛,日照時數少,溫差較小,夏季平均氣溫為16
℃,冬季平均氣溫為3 ℃,全年基本無霜。因此,荷蘭溫室以追求高光照為主要目標,設計上力求一切可能遮擋光照的結構與設備,而對保溫性基本沒有要求。中國的氣候條件則要求溫室若進行週年生產,則必須具有冬季保溫、加溫,夏季遮陽、降溫的基本功能。
早在1999年,周長吉等人就已經對荷蘭Venlo型溫室在北京地區的適應性做過分析,當時的研究對像是剛剛開始大批量引進中國的原裝荷蘭Venlo型溫室。其結論為:大面積的單體Venlo型溫室用於中國,在夏季降溫、冬季加溫方面都將困難,不可照搬荷蘭模式。其後,學術界和溫室企業一直沒有停止對Venlo型溫室在各地適應性的研究。從結構性能、覆蓋材料、環境控制、節能技術,到前期規劃,無不涵蓋,發表了大量總結性和探索性文章。
時至今日,對於各類溫室適應性的研究已經轉為適用性的研究。因為,某一地區發展完善的溫室類型都不可能完全適應另一地區的氣候條件,對某種類型的溫室進行針對當地氣候條件的適用性設計或改造,遠比單純研究某一類型溫室能否適合該地應用更加實際。所以,汲取其優點,摒棄其缺點,發揮其長處,改善其不足是適用性設計的根本目的。
20世紀80年代∼90年代,一波又一波的進口溫室引進潮不僅留給了我們經驗教訓,而且也給設施農業研究設計人員和農技推廣人員一次觀念更新。總結10多年前的失敗經驗不難發現,當時我國引進溫室的主流思想是引進某一種溫室類型或種植模式來解決各地的問題。雖然當時各企業也都逐漸意識到原裝溫室“水土不服”的問題,並對各地的氣候特點和溫室對氣候的適應性予以重視,但針對關鍵技術、設計方案、問題解決措施等項目的研究仍較少,國家對關鍵技術研究開發支持的力度小,缺乏相關的技術標準,少數企業內部實行的企業標準也不完備。在現代化農業園區項目大批上馬的大背景下,正確的聲音缺乏力度,錯誤的觀念被華麗的表象所掩蓋。直到21世紀初,“溫室設計和建設應因地制宜”的理念才逐漸成為主流,逐漸樹立起溫室建設要“有明確的目的性”、“明確各類設施的主要作用”、“要適應當地的氣候條件”、“要考慮其他因素”的基本設計理念。
由於環境和經濟發展的差異,Venlo型溫室在中國的使用需要考慮的因素有很多,以下我僅簡單舉例:結構荷載、採光性能、加溫方式、遮陽方式、降溫方式、通風換氣方式、節能及環保技術、溫室土地利用率、病蟲害防控技術等,由於時間和個人知識有限,就簡單說一下前者。
結構荷載:
一般,國內廠商提供的Venlo型溫室設計說明中標稱的風荷載為0.5
kN/m2,雪荷載為0.3 kN/m2∼0.35
kN/m2。據相關設計標準要求,基本風雪壓取值按當地30
年一遇標準,風載、雪載基本可以達到要求。但是,目前我國尚未對溫室廠商設計中的荷載部分進行強制要求。國內溫室廠商的設計說明中雖標明風雪載,卻無法給出該數據的計算依據。並且,國內溫室廠商無論何種類型的溫室設計,其設計說明中的數值基本相同。這不難看出,國內溫室廠商的設計說明中所列數據,只能說是經驗數據,而並非計算數據或測試數據。這也從側面說明了中國溫室行業設計能力的不足。經調查發現,造成中國溫室行業設計能力不足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原因則集中在中國農業體制方面。中國農產品價格低廉,因此,在農業生產的各個環節,成本因素都要著重考慮。若比照建築行業的設計模式將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這無形中會大幅增加溫室的建設成本,影響農產品的價格。其次,我國設施農業從業人員收入偏低,設計人才中稍優秀者均投奔建築、環境等相關行業,人才流失較大。此外,設施農業標準尚不健全,缺少專業設計軟件(即便有某些溫室專業軟件,其適用性也非常窄),缺少專業的測試機構,缺乏具有足夠影響力的行業組織。因此,溫室行業目前仍呈企業間各自為戰、設計能力停滯不前的狀態。溫室頂部及四周的保溫材料的保溫性能均不及同等厚度的不透光材料。相對而言,溫室表面傳熱很大。一座正常生產的溫室其散出的熱量可以融化溫室頂部部分積雪,降低雪壓。總結以上原因,苛求溫室廠商嚴格根據當地風雪條件進行設計是不現實的。經調查不難發現,只要是合格的溫室廠商,其產品設計均可以滿足30
年一遇的設計要求。即便是2007年初遠洋公司倒塌的溫室,也歸咎於在大風的作用下堆積在辦公樓與溫室連接處的積雪太厚(近1
m厚的積雪),該溫室其部位基本完整良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