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中國一位經濟學者以經濟角度對中國智慧農業的評價。其中點出一些重要而且在中國少有受到關注的問題:
在國家長期補貼之下農業沒有競爭力。造成老農不離村不離農。此位作者提出可怕與無奈的看法。”唯一能做的只有等,等他們自然消亡。”這種農村與農民的型態,除了中國,還有日本,在東亞還有另一個國家。
1.中國本地棉花產量過剩,卻要高價進口國外棉花。導致這個問題的直接原因是棉花收獲機。中國棉花機是國外進口,國外是高株棉花,外國機器適合採摘高株,而中國種植低株,導致機器採入過多雜質。為什麼不種植高株棉花呢?因為低株產量高。產能已經過剩,為什麼不停產還要繼續生產呢?因為企業不買,國家也會收。國家為什麼會收呢?因為要保障農民利益。於是死循環開始,國家無限收購,農民求利益最大化(收穫量最大)選擇低質棉花。棉花沒人要,企業高價進口國外棉花。
2.農業面對變化無常的天氣和自然環境。每台機器都必須定製,根據當地氣候地形設計,人工智慧都需要重新大量自我學習。這個技術難度很高。成本更是高。
3.中國農村人力成本低下,甚至沒有人力成本。價格高昂的人工智慧農機價格難以抵消其節約人力帶來的優勢。
4物產量上限不是機器決定,而是品種基因決的。農機並不能提高產量,只能降低人力成本。對於個體小農,高昂的智能農機是絕不可能使用,因為農民自己種地沒有人力成本。
5.微觀看,把農民伯伯趕進了城,能幹什麼?打工不合適,送外賣也不會,房子更是租不起。怕是只能做流民和乞丐。說難聽些,在國家有辦法解決這幾億老農之前,唯一能做的只有等,等他們自然消亡。
關於智慧農業的一些想法
鍵盤
公眾號《鍵盤上的經濟學》,經濟學優秀回答者
https://zhuanlan.zhihu.com/p/50728785
“最近和朋友討論智慧農業,對該行業有一些認識和想法,寫出來和大家分享一下。智慧農業主要運用的是人工智慧,更高效的替代人力,甚至完成一些人工無法完成的工作。舉個使用範例:
1、在播種的時候,精確播種。
2、種植的時候,通過人工智慧分析識別雜草並去除,識別病苗並準確撒藥
3、收穫的時候,通過判斷天氣決定收貨日期,自動識別成熟果實並收穫
可以看到,在種植和收穫環節,人工智慧作用巨大,不但能替代人工,效率更超過人工,甚至可以滿足夜間工作。在隨著農田集約化發展的今天,智慧農業可以說是發展空間巨大,一片藍海!
但是,我對其短期發展還有一些疑惑。
疑惑有3:技術、成本和政策。
在此之前,我先說個見聞,有助於後面的理解。最近在和紡織界朋友聊天,聊到一個很有趣的話題,就是中國棉花這種最基本的生產原料是要靠進口的。棉花不屬於核心技術,新疆也大範圍種植棉花,然後中國棉花依然大範圍進口,真是有趣!深入了解之後,我明白了其中緣由:中國雖然大面積種植棉花,但棉花在收穫的時候雜質含量高(主要是枝葉、塵土污染)後期清理困難。看過原生棉花的朋友都知道,棉花一旦粘上了雜質,去除非常困難,就是用手也難以除盡。於是,就是因為這一點導致中國本地棉花產量過剩,卻要高價進口國外棉花。而導致這個問題的原因又是什麼呢?直接原因是採摘方式有問題,中國棉花採摘機是國外進口的,國外往往是高株棉花,機器適合採摘高株,而國內種植的是低株,這就導致機器不協調,採入過多雜質。那為什麼不種植高株棉花呢?因為低株產量高。可是已經產能過剩了,為什麼不停產還要繼續生產呢?因為企業不買,國家也會收。國家為什麼會收呢?因為要保障農民利益,尤其是新疆,你懂的。於是死循環就開始了,國家無限兜底—農民利益最大化選擇低質棉花—棉花沒人要—企業高價進口國外棉花。那為什麼國家不停止收購,快刀斬亂麻,立馬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呢?這個問題就和“為什麼鋼鐵產能過剩不停產”“為什麼房價那麼高,不刺破泡沫暴跌”一樣。事情都沒這麼簡單,都是牽一發動全身的問題。
好了,回到正題
首先說技術,與工業機器人不同,工業機器人能得到快速發展,是因為其適應性強,不受自然環境影響,也就是買來稍加調試就能用。然而製約農業的卻是變化無常的天氣和自然環境。這意味著每台機器都必須定制,根據當地氣候地形設計,甚至人工智慧都需要重新大批量自我學習。這個技術難度還是很高的。成本更是難以解決。
然後我們自然就來到了成本環節。資本市場是逐利的,有了利益才有動力。行業要發展必須有很多人參與,有人參與前提又是行業賺錢,然而只有行業發展了才會賺錢。於是一個死循環就開始了:如果一開始就沒錢賺的話,就無法推廣,無法推廣就不能發展,不發展就更沒錢賺。
我們剛剛提到了人工智慧農機的製造成本問題,除此之外中國又是一個人力成本低下的國家,甚至說沒有人力成本(因為特色土地制度,後面說)。這樣的話,價格高昂的人工智慧農機價格難以抵消其節約人力帶來的優勢。
智慧機器人有3大特點:提高質量、提高產量、節約人力成本。其最大優勢在於節約人力成本,這點在中國可能就難以發揮。當農機無法短期提供利益的時候,農民、農場主並不會去使用它,它的發展就會受限。其實不僅是農機,工業機器人在中國發展的也不好。國家一直力推工業機械化,這麼多年來也沒人去做,大部分還是作坊式工廠,因為之前人工太便宜了,完全沒必要。如今產能過剩、貿易危機、人口紅利下降,才開始倒逼企業使用機器人。沒錯,這東西只能順著市場發展,要么有利可圖,要么只能倒逼發展。
剛剛提到智能機器人可以提高產量,這個很好理解。以前人工一天織布10米,機器可以織布100米。然而到了農業就玩不轉了。誠然,人工智慧可以通過除草、祛病提高一定的產量,但是最大畝產量,也就是產量上限不是機器決定的,而是基因決定的。換句話說,農機並不能提高產量,只能降低人力成本。而成本問題剛剛已經說過了。
如果說技術是可以攻破的,人力成本也是不斷上升最終可以被取代的,那麼下面的問題就有點棘手了。
中國社會主義國家基本國策就是“家庭聯產責任承包製”,說白了就是每個農民都有土地,每人分個幾畝地。這是根本制度,只要PRC存在一天,就不可能改變。同時這個制度重要性極強,這也是中國沒有貧民窟、社會安定的最主要原因:“實在不行,我可以回家種地去”。那麼對於個體小農而言,高昂的智能農機是絕不可能使用的,因為農民自己種地是沒有人力成本的。
當然,這種低效的生存方式早已引起國家注意,國家也在引導土地集約化,讓農民把土地轉租給農業公司統一管理。
但是,這是要時間和過程的。宏觀看,正如國家絕不可能刺破房地產泡沫、經濟硬著陸一樣,一個產業的問題往往會牽一發而動全身,會引來巨大的惡果。微觀看,你把農民伯伯趕進了城,它能幹什麼?打工不合適,送外賣也不會,房子更是租不起。怕是只能做流民和乞丐了。說難聽些,在國家有辦法解決這幾億老農之前,唯一能做的只有等,等他們自然消亡。。。
大方向一定是土地集中化,大方向也一定是經濟泡沫化解,經濟去槓桿。然而,這都是要時間和過程的,急不來。正如我之前棉花里說的,你把新疆棉花產業瞬間重組了,那麼在那個地區短期造成的失業、動盪可能會影響全國的穩定和經濟,怎麼辦?
以上是我的思考,我認為未來人工智慧在農業一定大有發展。但是,作為風頭行業人士,又可以悲觀地引用凱恩斯的一句話“從長期來看,我們已經死了”。對智慧農機有興趣的朋友,我推薦時刻關注美國的發展。畢竟美國入地平整、集中化高、人力成本高、相關科技發達。在那裡,應該是最先發展起來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