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網路”自由評論網”
看到一篇文章“引狼入室的台灣菌菇業”,http://talk.ltn.com.tw/article/breakingnews/1454890
全文附錄於後。作者Lin
Bay。此篇文章寫出日本好菇道公司繼台灣之後,準備至馬來西亞設廠。內容節錄如下:
好菇道公司在日本生產鴻喜菇,稱為Hokuto
Co.。2007年至屏東生技園區建立生產基地,2009年1月正式生產。
文章中說明外資為何進入台灣投資,主要原因有兩項。一為降低生產成本,另一個為接近當地消費市場。
台灣的鮮食菇類在2004年開始自日本進口鴻喜菇與雪白菇,2008年進口量達到600噸。台灣進口關稅目前為24﹪。台灣有龐大市場,又因為關稅高昂,日本北斗公司選擇至台灣生產。而其選定之基地為屏東農業生技園區。因為進駐園區,因此經濟部對於此外商協助,項目包括用電,設廠證照等。設備進場時,都以專案協辦。在用電部分一度電之補助將近1元新台幣。
台灣業者質疑政府單位對於電費補助與設廠問題,得到的回應是:1、好菇道提供工作機會與提升台灣農業技術,2、台灣民間產業需要優惠,也可以到屏東生技園區設廠。
結局是什麼?好菇道幾年內攻下鴻喜菇與雪白菇台灣市場近半的市佔率。而此公司將在馬來西亞設廠,阻斷了台灣菇類產業南進。目前此公司外銷市場是香港,也與台灣產業相互競爭。
〈評論〉
台灣經濟部與農委會為何要協助一個外商在台灣設廠而又能享受優惠?要指望外商釋出技術提升產業水準,那是不可能。真正的原因是為了面子。
看看台灣原來設立的生技園區,包括宜蘭海洋生技園區,嘉義中草藥生技園區,彰化溪州花卉生技園區,台南蘭花生技園區與屏東農業生技園區等。這些施政目標只有台南園區以原來蘭花產業之基礎,產生黑洞效應吸引大批業者。農委會所認養的屏東生技園區,以種種優惠吸引傳統產業進駐。其他三個生技園區如今仍在?
由於屏東農業生技園區直屬中央農委會,招商是中央政府的面子。因此達成招商為第一,至於在此設廠的公司對於台灣整體產業是好是壞,這已不是這些官員所要考慮之事項。他們只要有公司進駐,至於這些公司是本國,是外國,對於台灣產業是正面,還是負面?這已不是官員得考慮條件。也為了如此,農業生技之解釋可以無限上綱。只要公司願意進駐園區,只要給中央執政者一個面子,管他是傳統藥品,是傳統農業的肥料或是農藥,或是化妝品,或是健康食品,只是能夠給“農業生技園區”一個面子,通通算是生技產業。
因此可以回答Lin Bay作者之問題。為什麼會允許日本菇類公司進駐屏東,而其產品與台灣本身產業競爭,並且給予優惠,因為此公司進駐之行為給了官員面子。
在所謂生技農業的口號之下,不僅是流水般的官員,連大學與各類公家研究單位,無一為了”生物技術”此面子,硬是撐著生技之名號。每一大學幾乎有生技相關之科系。沒有生技產業就沒有生技就業市場,代表畢業生沒有就業機會。但是政府官員,官方研究人員,大學相關科系一群老師,無人願意檢討認錯。每年仍然耗資無數研究經費,每年仍然招收大量學生,一切只是為了面子。
在為了保住所謂的面子,屏東農業生技園區之官員當然不會考慮台灣菇類產業之整體利益,更談不上考量台灣整體的未來。為了所謂的生技神話,大專院校科系教師,官方研究單位生技人員,不願意承認此生技產業無市場。每年招收大批學生作為人質,用以保障自己的飯碗,用以保持更多的面子。至於學生之出路,台灣整體產業能否提升競爭力,這早已不是這些生技人員所關心之事情。
在台灣,從菇類產業,從生技研究,還有數不清的案例。為了個人小利,為了面子,不願意反省檢討所作所為對於整體台灣是否有一絲幫助。集眾人之私利,政府的經費只是虛功,台灣競爭力當然節節敗退。在2015年下半年,出口總值連連以黑字收場,此結局並非一朝一夕所造成。
那麼身處此現世又該如何?也只有自救。回到台灣菇類產業,目前尚有資金,有設備,而且菇舍環控技術已是世界首屈一指。此產業欠缺有兩項,一項是生產鏈的整合,另一件是新型食用菌種之開發、保育與繁殖。如果能集眾人之長,在短期內結為聯盟,用以開拓國外市場。市場包括產品市場與整體輸出之完整生產系統,那麼台灣菇類產業在世界舞台還有一博之機會。
只是時間很快流逝,歲月不待。在未來3~5年,台灣菇類產業能否成為能有戰鬥力之獨立旅,還是潰不成軍,到處打游擊戰?台灣蝴蝶蘭產業的現今命運,似乎早已告知了答案。
********************************************************
附錄:引狼入室的台灣菌菇業
台灣業者為什麼不敢走出去?因為有豬一般的隊友,聽聽好菇道的故事就知道了。
作者:Lin
Bay 很油| 2015-09-24 14:41
9月10號馬來西亞當地華文媒體有一則新聞:日本的食用菌企業「北斗株式會社」(Hokuto
Corporation俗稱好菇道)將投資8000萬令吉在大馬設廠,生產量有70%出口。繼台灣之後,好菇道又往下一個地方攻城掠地了。好菇道如此,那麼台灣的本土菌菇業者呢?
從過去十幾年以來,每年都有引進外資投資台灣的議題,都是恐嚇行銷式的標題,外資到台灣投資的金額越來越少,台灣越來越吸引不到人才與資金等。
外資為什麼要進來台灣投資?
外資進行生產投資的目的可分為兩種,一種是降低生產成本(勞力、環保汙染、原料供給),生產目的主要是為外銷供應,隨著勞工薪資的增加、環保的重視,部分的外資必然為了追求更低的生產成本轉換投資國家。另一種是為了接近市場(提高市場佔有率),帶著資本與技術到需求國進行生產並以當地為銷售目標,利用生產優勢與本地廠商競爭。
但時代變化,台灣在部分的產業中,本土產業已經累積一定的資本與技術,在引進外資方面已經跟過去不同,評估外資引進,必然關注在外資對本土產業長期經濟發展的影響方面,這方面的分析必須對於目前本土產業實況能具體掌握,才有準確的評估。
豬一樣的隊友
冬天是火鍋的季節,與火鍋最攸關的農產品就是鮮食菇類,到了冬天只要寒流一來大家就想吃火鍋,想吃火鍋的時候,杏鮑菇、金針菇、鴻喜菇、雪白菇等各類的菇類就供不應求。
大概民國90年左右,火鍋成為受歡迎的飲食方式。火鍋文化的盛行,自然也會出現新的特別商品的需求,民國93年,台灣的部分蔬果業者就開始從日本進口好菇道的鴻喜菇與雪白菇到台灣銷售,那時候的鴻喜菇是一種新的商品,消費者也接受這種新的菇類食品,銷售量急速成長,到民國97年時,才四年的時間,一年就已經從日本進口600噸的鴻喜菇與雪白菇。
這個新興的市場當然引起本土菌菇產業的注意,台灣也有許多優秀的菌菇生產公司,加入鴻喜菇與雪白菇的種植。
過去好菇道的鴻喜菇進口台灣有24%的關稅,因為這個關稅使本土的鴻喜菇生產業者尚有競爭的一席之地,本土業者的競爭力輸給日本的一點就是菌種研究方面,缺乏菌種研究的奧援,使業者的生產不穩定,農政單位也沒有能力在菌種上面輔導業者,因此要在短時間內追上日本的品質與生產技術當然不可能,但如果假以時日台灣的業者就能追上日本的技術,而鴻喜菇與雪白菇產業就可能如金針菇與杏鮑菇產業一樣,主要由本土業者所生產,外國業者無競爭力,自然不會考慮投資與設廠。
但在經濟部的引介之下,日本生產鴻喜菇的北斗公司(Hokuto Corporation),以屏東生技園區為生產基地,2007年投資6億元,移植整廠生產技術來台成立北斗生技公司,2009年一月正式投產。100年時改公司登記,目前資本額7億。
在經濟部的引介之下,北斗公司以屏東生技園區為生產基地,2007年投資6億元,移植整廠生產技術來台成立北斗生技公司。(截自網路)
引進北斗公司,立刻為屏東生技園區的招商建立起一筆龐大的業績,北斗公司也說將以台灣作為亞洲主要生產據點及營運中心,擴大行銷至亞洲鄰近各國。
但是台灣也不是木屑的生產地點,在台灣生產沒有原料優勢,台灣也不像香港有關稅優勢,要銷售到其他的國家都有關稅問題,那為什麼要在台灣設廠呢?很簡單就是看上了本土的市場。
本土業者並不怕競爭,經濟部獨厚外商包含用電、設廠證照、設備進口等都以專案協助。
反觀台灣菌菇業者,設廠用地取得不易,菌菇業在台灣雖然是農業,但先進的菌菇廠卻類似工業使用,必然需要蓋類似植物工廠的設施,但主管機關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並沒有解決養菇工廠的定位問題,導致本土廠商要蓋一個新廠有諸多困難,而這類設施菌菇類的生產,需要控制溫度與濕度,電費就是一個非常關鍵的成本,但好菇道在農業生技園區但卻受經濟部所管轄,一度電價有快1元的經濟補貼。
本土業者質疑政府單位關於這電費跟設廠的問題,卻得到兩個回應:
1.
好菇道來提供工作機會和提升台灣農業技術。
2.
你要優惠,那你也可以到屏東農科設場。
奇怪了,難道本土菌菇業者聘請的都不是台灣人嗎?我們菌菇生產技術沒辦法跟日本人競爭嗎?那這樣好菇道的技術到底提升了台灣那些農業技術呢?況且董監事都是日本人,這年頭連泰國人都知道要對技術型外資公司部分持股,台灣人說要引進技術,卻讓人整碗捧走。
好菇道也在台灣政府的支持下,幾年內迅速打下台灣鴻喜菇與雪白菇近半的市佔率,而好菇道所說的外銷市場主要以香港為主,也與本土業者重疊。
如今看到日商北斗公司於馬來西亞設廠,更確定他當初的目標就是與台灣業者競爭,好菇道是100%的外資企業,他所賺台灣與香港市場的營收並不會回饋到台灣本身,而是回到母公司。
如果台灣業者想出國攻城掠地,卻發現你的本陣附近有敵人建立新據點,他能生產鴻喜菇與雪白菇也能生產杏鮑菇、金針菇、香菇。你如果是本土業者你會選擇繼續進攻外地,還是調兵回守本陣?
這也說明了為什麼台灣業者不敢走出去的困境之一,不怕神一般的敵手,只怕豬一般的隊友,這種心得,本土菌菇業者應該最能體會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