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農耕隊,尤其派駐到非洲的農耕隊留給國人的印象是堅苦卓越,在非洲大陸創造奇蹟,為中華民國維持與非洲友邦的友誼,也因此鞏固中華民國在聯合國的代表權。報導中的農耕隊在非洲大陸創造出不可能的事件,例如在沙漠中種出水稻。台中秈稻在非洲產量高於台灣原產地。在史瓦濟蘭種出8000公頃以上稻田,每公頃產量是超過6000kg。然而這些報導是否正確?對於現在農技團在有限邦交國的影響又是如何?就由國發會檔案管理局一篇文章〝沙漠奇蹟-海外農耕隊〞最末的評論看起。
“當年,於非洲派駐農耕隊之主要目的,大多是為爭取非洲新獨立國家在聯合國大會投票支持我國,致使獲得援助與技術者多為受援國之高級官員與相關人員,未能對非洲農民造成實質利益,同時也因為經費與技術門檻,不易由當地農民所複製,以致農耕隊的成果多數未能留存,為當時農耕隊侷限之處。”
為何農耕隊的成果幾乎看不到保存?再以劉曉鵬教授其論文中馬拉威的故事,其中該國新聞部長之評論〝新聞部長帕特里夏卡利亞蒂夫人(Patricia
Kaliati)將馬台42
年「邦交」比作「失敗的婚姻」。「我們渴望發展,可是台灣給馬拉威所帶來的變化卻太少太少」卡利亞蒂夫人感慨地說”
有關農耕隊在非洲的故事,可以參考以下著作:
1.王文隆,《外交
下鄉,農業出洋:中華民國農技援助非洲的實施和影響(1960-1974)
》(台北市: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民93)。頁261。
2.劉曉鵬,(回顧一九六0年代中華民國農技外交),(問題與研究季刊)第44卷第2期,民94年3、4月,頁131-145。
3.劉曉鵬,(農技援助之外:小中國對非洲的大想像),(台灣史研究)第19卷第1期,民101年3月,頁141-171。
5.王文隆
鋤犁拓邦誼:臺灣農耕隊在上伏塔的國民外交 台灣文獻 63(3):126-150
6.劉曉鵬。非洲發展援助中的台灣經驗:馬拉威的故事
問題與研究 第48卷第4期民國98
年12月
127-151。
7.劉曉鵬。
一個刻版印象,兩種不同政策:比較兩岸在非洲的「神農」們 中國大陸研究 第59
卷 第2
期 民國105
年6月
1-35.
除此之外,國發會檔案管理局內部有大量原始資料可以參考。
台灣的媒體過去的報導是否真實?我個人經驗如下:非洲目前仍有一個邦交國,我已前往四次。在出發前,先將農耕隊的資料與國合會農技團資料檔案加以建立。在到達此國家之後,以現地考察方式一一檢視以前的檔案資料。最後只有一個感言:心痛無比。
對於非洲國家的朋友,真正的可怕與可悲,不是台灣無法做到甚麼援助。因為在國際情勢下,在遠方本來就不容易擴展工作。而真正的可悲是給予太多口頭承諾,結果做不到。因此使非洲朋友大大的失望。失望的事件不斷累積之後,留給他們的印象是看輕,看不起台灣。也因此馬拉威在斷交之後,該國新聞部長之評論〝我們渴望發展,可是台灣給馬拉威帶來的變化卻是太少太少了〞。
由過去文件一一檢視,問題本身不是農耕隊隊員。這些朋友離鄉背井在異鄉孤軍奮鬥,這些人的艱辛勞苦都能得到當地人民的尊重與感謝。那麼真正問題是甚麼?第一個問題是稻作主義的無限上綱,第二個問題是沒有系統性的農業政策。
由於農耕隊的歷史時空背景,當年台灣農業以水稻為主。因此許多非洲奇蹟目標也以水稻為主。然而非洲適合水稻生產地區在於西非而不是整個非洲。但是在水稻政策掛帥之下,在上伏塔的沙漠區,在史瓦濟蘭與賴索托的高地,進行的水稻栽培表演,本來就是逆天時逆地利的情勢,以人為力量不顧一切成本的進行一場水稻生產秀。就是有收穫,投入的成本是不合乎經濟效益。因此一但斷交,當地農民不會再種植水稻,也因此不會留下紀錄。而許多當地主食作物如玉米,因為不是台灣農業強項,因此受到忽視。以馬拉威與史瓦濟蘭為例,曾有農耕隊或農技團對於玉米之工作紀錄,但是成績乏善可陳。
第二個問題是無系統性農業政策。農業有其縱向因子:育種選種,種苗,田間栽培,採收後處理加工。農場有其橫向之資材需求:自種子/種苗,化學藥劑,肥料,水源灌溉,農業機具,加工機具與設備等等。要提升一個國家的農業還需要市場行銷,建立農民組織,技術研發與推廣,農民教育體制等等。由農耕隊與農技團之紀錄中,只有看到表演作秀型之秀場,以討好所謂的該國領導階層。農業的援助如同在當地蓋了植物園、動物園與水族館,而無法真正的協助該國農業提升。因此一但斷交,這些投入的資金如同打水漂。
如今農耕隊的神話已逐漸揭露。然而過去那些在異鄉奮鬥的隊員,其辛苦危險也在檔案中更令人感慨與敬重。只是這些人的辛勞,能為台灣留下了哪些事蹟?為中華民國在非洲,又能留下哪些影響?藉由舊檔案管理局之泛黃檔案,想起以前陸戰隊老士官長的喃喃口語〝將帥無能,害死三軍〞。
如今農耕隊事蹟已成為歷史。那麼台灣的農業外交是否由農耕隊的往事學到了教訓?目前負責此工作是外交部委託國合會進行。就以三個層次評估國合會所派出單位農技團,與過去農耕隊有否差異性?
一.邦交國的農業發展架構與細部內容是甚麼
二.國合會主持參與的項目是什麼?國合會內部農業專家是那些人?有哪些專業能力?
三.農技團受國合會指揮,在當地的工作內容與該國農業發展有多少相關性?以具體的描述,就是該國人民是否真正感受到對他們有所幫助?
對於第一項,邦交國的農業發展架構與內容是什麼?現在每一個國家都有其農業短中長程發展方案,〝Agriculture
Strategic Plan〞,在其國家網站可以下載研讀。第二項國合會內部農業專家是那些人?有哪些專業能力?由國合會年報內所登載的組織篇指人員與顧問專家名單即可評判。第三項國合會派出農技團的工作與該國農業發展架構是否相符合?換言之,農技團的工作對於該國農業發展是否有助。只要進入國合會的網站就可以得到農技團的工作項目。再與第一項進行比對即可知曉。
那麼經過比對的結果是什麼?台灣現今農業已是一個秀場,外交是內政的延長,農業援外成為一場秀也是無足為奇。台灣現今對外的農技團農業援助,是否有自農耕隊的往事得到教訓?由過去農耕隊的神話與侷限,也看到了農技團的再次演出。
馬拉威的故事,其中該國新聞部長之評論〝我們渴望發展,可是台灣給馬拉威帶來的變化卻是太少太少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