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5年之後,台灣農業形象逐漸改變,智慧農業口號成為顯學。各個研究單位,尤其是農業研究單位,動輒發表成果。這些成果的技術水準與國際農業技術互相比較,只能以"低劣"加以稱之。那麼為何這些成立數十年的農業研究單位,樂於以如此水準演出,原因在於對於智慧農業業的定義。而智慧農業的定義,俗稱"發言權",掌握在台灣官方農業單位,掌控在南海路天龍國的國家機器。
以簡單比喻,一場資格考試中,滿分為100分,及格分數定為70分。當然會有考生達不到70分水準而遭淘汰。然而主辦單位突然宣佈,從今以後,以20分為及格分數。頓時全國歡聲雷動,幾乎每名考生都能輕易拿到20分,因此個個及格。每個學校都可大貼紅榜,狂賀考生的傑出表現。然而這些只有20分的技術能力是否有競爭力,對於整體社會造成多大影響。這種後續效應無人關心。
從植物工廠談起,以一個植物生長箱,內部裝置養液供應設備,再放入蔬菜種子與支持容器,給以一定的溫度與光量,配合相同的養液成份。此種簡易裝置,幾乎無新技術可言,此種水準為20分。
能夠依據作物的生長環境,將溫度、相對溼度與光量,加以週期性變動,此為40分的水準。依據作物的生長階段,針對不同生理階段之需求特性,調節生長環境與調整養液內肥份的配方與濃度,此為60分之水準。依據收穫物之部位,如葉片、根部或是代謝物,調整不同階段使用的光質,尤其紅/藍光比值,紅/遠紅光比值等以得到收穫物之最高產量與品質,此為70分之階段。
以此控制設備完成的多台生長空間,進行試驗設計,再由此建立植物栽培的最佳生理條件。這種"植物工廠"不是用來生產,而是用以建立特定作物栽培的最佳生長條件。提供此生長條件,以規劃該作物以露天或是設施栽培,又可作為環控與管理的依據,此境界為90分水準。
如何達到100分,因為技術之發展是無止境,留待研究人員逐漸增進此技術水準。
台灣的植物工廠其官方要求標準只有20分。因此皆大歡喜,各行各業進入此植物工廠產業,莫不歡天喜地高呼我是高科技農業。
再以溫室智慧生產為例,溫室之基本為結構與披覆材料。建構一座抗颱擋雨的設施,保護內部作物。溫室的進階為加裝各種環控設備,例如遮光網、兩側捲簾、機械風扇、水牆、噴霧、滴灌設備等。並且以電力取代人力。只要使用者決定進行環控作業,按下電源開關即啟動設備,此為20分之水準。
溫室加裝各種感測器,以偵測溫度、濕度、日照量與土壤/介質水分含量。量測值再與設定值比較,自動啟/閉環控設備,此為30分之水準。而感測器的性能與安裝方式,都有一定的準則,不是任意為之。
因為溫室內環境交互影響,例如溫度上升降低了相對溼度。陽光光量增加,也提升溫室內溫度。灌溉作用釋出之水分,蒸散至空氣中即添加相對濕度值。將這些交互作用建立模式,進行前援式控制,此為50分水準。
將作物生長模式,病蟲害發展模式,作物蒸發散量模式等公式,配合使用者經驗與學術界研究結果。建立智慧模式進行調控。此為65分水準。引入大氣環境長期氣候模式,市場需求與價格變動模式等進行作物生產長期規劃,此為75分水準。
引入物聯網概念,使得人員在遠端得以手機、電腦等即時得知溫室資訊。但是遠端人員不可以進行遠端遙控,使得溫室生產資訊即時化,資訊產業為溫室產業增添至80分水準。藉由物聯網,在得到各個栽培者同意之下,相同作物在不同地區,不同時期與不同人員等各種條件之下,其生理性狀與收穫物性狀資料加以收集。由這些龐大數據庫,分析影響作物時程、產量、品質的顯著因素,作為栽培生產之參考。換言之,每棟溫室,每個栽培週期之數據,都可提供給予研究人員分析。以建立模式與人工智慧等各種演算法,進行數據分析,此為90分水準。生產與研究一齊進行。
那100分的技術水準是什麼?留待研究人員精進努力。
由這些分數之等級,看看台灣的智慧農業是什麼?以農委會各研究單位舉辦的各種觀摩會與刊物文件。台灣官方稱為100分的智慧農業就是在設施或溫室之內加裝各種感測器。這些感測器的量測資訊以物聯網聯結農民的手機與電腦。溫室或設施如果有控制設備,農民可使用手機進行控制。這種技術水準自原來自動化的水準向後退,連30分都未能達到。
不但將溫室環控歷程中發展的技術自30分向下倒退,而且違反了溫室生產安全守則:不得在遙控距離之外任意啟動設備。
溫室環控使用感測器之重要意義是以感測器取代感官。感測器的性能是否可靠,就由使用手冊(Guide,
Standard)等加以規範。另一個積極意義是啟動環控設備的參數,這些溫度、濕度與光量設定值,有其生理意義,而不是自由心證。
不幸地,也是十分可笑的,台灣官方版智慧農業,並不是建立在穩固之學術研究基礎。自溫室結構、披覆材料、控制設備、感測器等竟然毫無標準。只要在溫室或設施(不論是
否能抗颱風),裝置一些感測器(不理會感測器性能,規格、數量、裝
設方式)。將感測數據傳至
雲端,再由手機操作者任意控制溫室那些設備的動作。這就是台灣官方農業中智慧農業的標準,這種水準在國際舞台上,連30分都不到,因此只能以”弱智農業”稱呼。
由於台灣智慧農業的要求水準是低於20分。因此參加此智慧農業的成員,不論是農委會之研究機構或是大專院校各種科系,都輕而易舉達標。以台灣官方的標準,將不到30分之水準自我標稱定為100分。所有研究都可稱為智慧農業,都可達到官方滿分標準。找一個溫室、田區、畜舍、魚池,任意裝設感測器。找個有保全公司要求水準的資通產業,將這些訊號傳到手機,由手機可以遙控機器。這就是台灣智慧農業之水準。
也因此有著一場又一場之記者招待會,有一群滿臉憨笑,得意揚揚舉著大拇指合照的產官學研。那麼這些自稱技術滿分,超英趕美的台式智慧農業,真正水準如何?拿到國際舞台公開比較就知是否有用。台式智慧農業能夠出洋,其使用單位仍然只是南向計畫中官方經費搭建的示範溫室,還有國合會農技團的溫室。在東南亞,只有加以比較,就知為何台灣官方智慧農業,為何被以色列打趴在地,傳為笑柄。
台灣官方的智慧農業,這種弱智農業,可以自娛,可以娛人。然而在國際競爭之下,只有越來越落後。官方定義的智慧農業標準,在台灣成為顯學,專業技術在此毫無用途。國家機器的啟動力量真正的強大可怕。也真正是”成事不足,敗事有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