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821.gif (10572 bytes) 首頁          新增資料與公告

   

最新消息  :

數字分析 - 中國於非洲農業報導之破解

索馬利亞的乾旱影響和解決方案建議

在非洲商業邊緣爭奪空間-本土企業與中資企業之間日益激烈的競爭

 

 

無官御史台

首頁
上一層
BSE LAB 介紹
非洲產業研究中心
生醫研究之統計方法
授課資料
人文關懷
武漢肺炎與產業
智能生物產業
活動公告區
數據分析與知識產業

 

 
茶葉戰爭與蘭花

 

中興大學 生物系統工程研究室 陳加忠

 
 

2005年,中國新華社一名記者到英國Bedford參觀立頓紅茶研發基地,發表一篇文章,一家英國茶業公司打敗了中國數千家茶行

1840年之前,中國茶葉大量輸往英國,賺取極高金額的外匯。為了扭轉逆差,英國向中國輸出鴉片,因此才有1840年之鴉片戰爭。英國對於茶葉,採取兩項方法。

1.          自中國偷取茶種與製葉技術,在印度大量種植。

2.          英國人以科學方法研究茶葉,包括育種,栽培與機械化製茶。以企業化方式建立品牌,行銷世界。

第一個方法可以閱讀麥田出版社Sarah Rose著,呂奕欣譯的植物獵人的茶盜之旅"。書中描述英國人Robert Fortune深入中國茶葉產區,包括浙江、安徽、福建等地,採取茶苗與種子。藉由英國發明的華德箱(Ward Case)將幼苗與種子種植於此箱,這種幾近密閉的玻璃箱如同一間氣密溫室。這些華德箱由海船運到加爾各達,再分配到不同地區試種,最終在印度阿薩姆省種植成功。Robert不只如此,在中國召募8位製茶師傅與製茶設備,包括爐子,鐵鍋,大鏟與農具送達印度。因此自從英國偷走中國的茶種開始,中國就失去種源優勢。

第二個方法,在遠流出版社,周重林,太俊林兩位所著茶葉戰爭"有更多令人驚悚之內容。

2005年,立頓產品進入110個國家,銷售金額28億美元。毎年銷售金額0.7%作為研發與市場調查。尤其顧客對茶葉之習慣、茶葉顏色、味道與包裝形式等,這一年,中國正在開始炒作普洱茶。但是在2008年新華江出現一篇報導七萬中國茶廠為何不抵一家立頓"。在2008年,中國茶產業總產值300億人民幣,立頓則是230億人民幣。中國有十大名茶",但沒有一個在世界成名。中國茶產量世界第一,英國不產茶,但是英國立頓聞名世界。

中國地區茶行標準低,一個地方可以有數百家,數千家茶行。毎家的茶葉管理不一,許多茶葉無標準可言。中國沒有可在國際競爭之茶葉產業。立頓1992年已進入中國。立頓現在中國已被視為高科技產品。

2009年英國金融時報刊載一篇文章為何英國人能在中國地盤打敗中國茶商"。英國人認為問題在於中國產品品質不良,國內過度競爭,在國際市場價格不高,品牌薄弱。而根本原因在於產地與市場之分割。

中國800萬茶農,種植面積小,工業化程度遠遠落後。浙江茶農平均面積0.2公頃以內。因此無法對數百萬家茶園進行管理。中國茶葉要走向國際,需要生產工業化與營銷國際化。但是自從1900-1910年,此話題已開始被提及。中國茶葉產業問題自1900年代已討論了百餘年。

1866年,大吉領地區開始種茶,1874年有73平方公里。1872年第一台揉茶機開始使用。1877年,熱風焙茶炒茶機完成。1900年之前,一貫化的揉茶、切茶、焙茶、篩茶、裝茶等一貫化機械完成。機器之省人力,促使茶園面積擴張。1988年,印度茶取代中國,占據了中國原來的海外市場。1992年,立頓茶進入中國,成為高科技的時髦產品。

1980年英國人赫德在中國海關貿易報告中,分析認為中國茶與印度茶比較,失去了競爭力。原因:1.英國茶葉生產是由公司企業經營,2.英國人機械化製茶,提昇效率,3.應用科學方法種植,包括人力需求、化學知識、消費者偏好調查、交通運輸、擴大茶園、建立灌溉系統等。

1905年,江蘇道員鄭世璜率領一群人至印度考察。最後完成乙巳考察印、錫茶土日記"。鄭世璜對於英國人之茶葉產業提出兩個關鍵點。

 1. 中國人認為茶葉只是土產,而西方人一開始就當作科技研究。用機器代替手工,用化學分析以界定茶葉哪種成分對於人體有益?要以何種方式保持風味?

2. 西方人對茶園,自一開始就進行科學研究。自育苗、種植、栽培、施肥、修剪、雜交、間種等都進行系統性,完整性研究。

因此鄭世璜發現中國茶業不只是製作工業化與行銷問題,而是中國茶業整個體系都出了問題。

中國茶與印度茶之分水嶺是1840年的鴉片戰爭。那年,英國人決定自己生產茶葉,一方面派人潛入中國偷茶樹與種子,一方面在印度找尋與中國氣候相近之基地。百年之後,中國茶只限在國內市場,而立頓公司已在中國立足。

中國人對茶葉產業的反省與討論,自1900年代開始。百餘年過去了,中國茶葉此產業心態未變,中國人還是中國人,還在討論中。

2008年新華社一篇文章七萬個中國茶廠,為何抵不過一家立頓"。在同樣年代,臺灣商業週刊一家公司打敗一個王國"。中國茶葉產業,討論了一百餘年。如今茶葉的品牌,茶葉的藥物檢測標準等等,在國際上的發言權是英國人。中國無法開口。

荷蘭是在1997年,開始進入蘭花產業。2017年,擁有世界65%之產值。

看看蝴蝶蘭,今年中國年宵花,在長江以南,單盆雙梗多花品系成了主流,取代了原來組合盆花。

在商業週刊刊出那篇文章時,台灣蘭界、研究界、官方,多少人義正嚴詞大聲疾呼,荷蘭人有何可懼?ㄧ面倒批評文章偏激無依據。十年之後,台灣在歐洲的兩家公司潰不成軍。臺灣此產業,尤其學術界,有太多的藉口,有太多的情緒攻擊。就是沒有反省檢討。中國茶葉產業檢討討論了百餘年。臺灣蘭花產業那位官員,那位教授,曾經檢討過此蘭花產業的問題?

一個是中國數千年的茶葉產業,一個是台灣1994年開始發展的蘭花產業。都是走著相同之道路。

原因不只是科技,不只是行銷制度,而是整個人心出了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