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821.gif (10572 bytes) 首頁          新增資料與公告

   

最新消息  :

數字分析 - 中國於非洲農業報導之破解

索馬利亞的乾旱影響和解決方案建議

在非洲商業邊緣爭奪空間-本土企業與中資企業之間日益激烈的競爭

 

 

無官御史台

首頁
上一層
BSE LAB 介紹
非洲產業研究中心
生醫研究之統計方法
授課資料
人文關懷
武漢肺炎與產業
智能生物產業
活動公告區
數據分析與知識產業

 

 

無官御史台

 

中興大學 生物系統工程研究室 陳加忠

 
 

年歲過於五十之後,體力已不如年輕人可以任意跑跳,但是對於人生歷練卻是躍昇至另一個層次。自高中開始研讀的文史哲書籍,對於其中義理體驗更是深刻。在大學四年級得以聆聽牟宗三先生的演講"生命的學問"。而在50歲之後,更是真正領悟以真生命才能體驗真學問。

網站自2002年成立至今,接到許多讀者的E-mail。當然有少數人抗議其中內容,而大多數則是分享其對文章的閱讀心得。而令我驚訝則是許多上網閱讀文章的讀者,與蘭花產業並不相關。他們參閱的文章是人文關懷與感言篇。尤其是感言篇中有關學術研究之部份。

2010年,對我個人而言是另一階段的開始。重新反省一個讀書人對其一生的理想能夠完成什麼?以"立德""立功""立言"而言,能在那裡盡力?在教育界,身為教師的職務是教學,研究與推廣,真正之首務是培養人才。然而培育人才,並不只限於課堂的教學過程。流通方便的網站文章,應該也能為人才培育擔任另一個功能。

BSE網站而言,由數年來產業界的回應,可以知曉網站文章對蘭花產業真正具有影響之地區是在歐美與中國大陸。對台灣蘭花產業,似乎這些文章是多餘。台灣蘭業大多數人員,尤其規模愈大的公司,根本不知道有此網站。個人對台灣蘭花產業的期望,終究是一場空。過去的努力,也終究是一場虛功。對台灣產業,只能夠持續協助此產業中的少數人員。對整體產業而言,數年前寫下的文句"孤臣無力可回天",早就已知此定局。台灣整體蝴蝶蘭產業已發展出其特殊生存與成長的途徑。簡而言之,這已是股市化的產業。這種發展途徑與我原先的理想面早已背道而馳。

網站上撰寫的文章已無法為台灣蘭業增加多少銷售量或提昇多少成長率。網站文章是否持續?這是肯定地。因為可以為台灣此產業作一個歷史見證。除了蘭花產業,研究室另有廣大可發揮的學術天地。這是來自過去努力累積之研發能力。

在網站的內容中,感言篇為之修改。有關蘭花產業的感言,留於"蘭界感言篇"此部份。其他的文章主要是學術界的相關評論,有些是對此時代的一些看法,這些文章另闢一個專欄:"無官御史台"。在未來五年,十年甚至更久年代,我的文章對台灣社會如果能有影響力,這些影響力將主要來自"人文關懷""無官御史台"此兩部份的文章。

"無官御史台"此文句來自宋朝羅大經先生所著作"鶴林玉露"。羅大經先生的生平史書少有記載,其學術活動期間離現代已有800年。在維基百科簡略記載其生卒年代為1196-1242年。相關傳記十分簡略,稱號儒林又號鶴林,江西吉安人。在南宋史未留下事蹟。此書"鶴林玉露"也很難在書店找到。在書中有段文字如下:"大學古語云,有髮頭陀寺,無官御史台。言其清苦而鯁亮也,必其清苦如老頭陀,乃能攄鯁如真御史"。其中"有髮頭陀寺,無官御史台"則成為宋明理學界之精神指標。

宋朝另一本書 上庠錄則對"無官御史台"述說如下:太學聚天下士,既知道理,又無持祿固寵之累,故其品藻人物皆合公議,於是以太學為"無官御史台"。

在宋明兩代,太學或許相當於現代的大學。師生對時局,對官場人物加以評議,無御史大夫之職務,卻有御史大夫之責任。太學之師生為何其評論人與事能為天下人所信服。第一原因在於知書明理,言之有物。第二原因在於自律,清苦如修行頭陀,對名利不貪。第三原因在於與權勢無利害關係,無持祿固寵之累。因此能夠客觀的評論。

在現代大學需要更多而且真實的"無官御史台"。現今大學內的教授其評論內容因各人立場而異。在每天的電視政論節目即可看到層出不窮的教授論政。只是在此網站"無官御史台"所議論的對象是學術本身。以學術的活動內容為主。

學術是社會的最後一道防線。學術崩潰,此國家社會則無法再起。一個國家短期可因緣際會累積大批財富。如果無學術支持,此強勢終究不能持久。這是網站成立"無官御史台"的根本信念。就學術研究之立場對台灣的學術界與產業界提出看法。

數年前對台灣蘭花產業提出許多意見。而在2010年,看到這些意見一件又一件的實現。"言也迂,辭也激,而意也哀"。但是蘭花研究並不是我個人的唯一研究領域,台灣的整體產業也不等於蘭花產業。學術界與產業界其天地之寬之廣,個人總有可奮鬥努力的目標。對於學術之感觸與心得就在"無官御史台"之內容加以呈現。

自高中至今,我已記不得讀過多少書。若問古書中體驗最深是那篇文章?對我而言是明末清初 王夫之先生的船山記:

 賞心有侶,詠志有知,望道而有與謀,懷貞而有與輔。相遙感者,必其可以步影沿流,長歌互答者也。而煢煢者如斯矣!營營者如彼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