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0年12月,有家媒體選出2010年台灣的代表字,此國字是「淡」。以不同角度看此漢字倒是可以代表台灣一年的變化。可以是恬淡、清淡,也可以是慘淡。台灣蘭花產業在今年即是一切平平淡淡,沒有太多的變化。
在2010是我出國次數較多的一年。到過西歐,到過中東,有東北亞的大都市如東京、北京與上海,也有中國的二、三線都市。在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下,觀察其蘭花產業的變化。若問2010年的國際蘭花產業有何特點。相同之點是市場交易的清淡。歐美與日本受到經濟風暴影響,整體蘭花銷售量只能以清淡形容。但是歐美產業正在蘊釀一股力量,一種蓄勢待發的力量。這種含蘊的力量在台灣、在中國、在日本等地很少能感受得到。因此我重新思考,蝴蝶蘭產業發展最早的台灣,真正根源性的問題是什麼?
如果蘭花要成為有能力在國際上競爭的產業,則不能只自技術的角度考慮此產業,還要加上制度面與觀念面。台灣的蘭花已行銷世界各地,台灣也到處參加蘭展與花卉展,但是蘭花產業的主流心態並未走出此海島,而是將心態閉鎖於此海島。
在大自然中,最特殊的生態是屬於厄瓜多爾外海數百公里的加拉巴哥群島。由於長期的大洋阻隔,島上的生物發展出自己獨特之生態世界。由加拉巴哥島的生態發展,可以看到那種屏隔外界,自成一體之生態世界。加拉巴哥島的特殊性被稱為孤島化。以此觀察台灣整體蘭花產業之表現,以孤島化解釋台灣主流產業竟然如此相符。
近年來,台灣蘭花產業的發展已趨穩定,也逐漸建立不同的山頭。新的公司或是新的蘭園,進入此產業並無任何障礙,但是新公司在此產業能夠擴張的機會已是不大。台灣對外的行銷市場也趨穩定。上焉者能夠自創品牌,能夠行銷國外。次者,以自身的栽培技術與管理能力,可為台灣大廠或國外公司進行代工。再次者,可以行銷至世界各地的東方生活圈。例如日本、韓國、東南亞與美加兩國內的東方世界。最末者,就是相互競爭國內近千萬株之內需市場。2008至2010年此三年各產業都處於國際經濟危機之下,由各國蘭花產業面對危機之應變方式,更可深入瞭解此產業。台灣只要維持現今之規模,守住東方式之單梗,大花組盆市場,以現有的規模,現有的格局,可以自給自足,可以維持此加拉巴哥島式的孤島化蘭花產業。
台灣蘭花產業的主要市場仍然離不開華人生活圈。因此主力市場在台灣內需市場,在日本、韓國,與東南亞華人市場,還有美加兩國的東方生活圈。以目前這些地區對蘭花之需求量尚未飽和,尚有發展空間。因此在未來數年間,台灣蘭花產業也是持續於此閉鎖型市場發展。這種市場格局不大,但是足以滿足台灣現有的生產規模與生產方式。這種自成一格的蘭花消費方式也是台灣蘭花產業具有「孤島化」心態之由來。此產業即是自存自活,外國蘭花產業難以進入此市場,此市場也將是只能維持一定的規模。產業有盛有衰,有成有敗。自全球性整體蘭花產業而言,台灣蘭花產業已成定局。但是對於個體公司或蘭園而言,國際蘭花產業之大,只要有一固定之目標市場,建立個體蘭花公司的特色與信譽,自上游的育種至下游海外基地之建立都能連結,能夠建立技術與制度,能夠與海外市場相互結合,這種公司將是堅如磐石,不會為外界環境變化所撼動。這種公司即是一個典範。對於台灣蘭花產業,個人所能從事即是希望在今後數年,協助業者在不同國際市場建立一些典範。
在過去有個心願:可以建立台灣蘭花新產業。2010年之後,已確知此新蘭花產業無法自原有格局產生。在舊有的格局之中,無法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之產業。就如同清朝中葉,在全國動亂時期,原有的八旗與綠營已無戰力可言。因此曾國藩必須重新練軍,「湘軍」因而產生。也因有湘軍才能維持一個中興的格局。台灣的蘭花產業如果要有國際競爭力,也必須重新練軍,不能依靠既有的八旗與綠營。湘軍能夠開創新局,其訓練不只是戰技,還要有組織,通要有其根本信仰。除了知道如何作戰,還要知曉為何而戰。因此蘭花新產業的成員需要的訓練包括蘭花生產技術、產業管理知識、國際蘭花產業認知,還有國際產業的分工及相互配合方式。而且還需要建立一種理念,一份自信。要有將台灣蘭花產業與世界各蘭花產業相結合的使命感。
蘭花產業中,蝴蝶蘭本來是最有機會使得台灣在國際花卉產業上躍上國際舞台,其根基在於台灣的育種能力,而在孤島化的心態下,竟只自滿於育種能力,也因此局限於育種能力。除了蘭花產業,台灣農業還有那些可發展項目?以廣義的生物產業而言,除了花卉,還有蔬菜與水果等作物,還有種苗產業。除了生產,還有亞熱帶氣候下特殊生態的維護。台灣農業要迎向二十一世紀,傳統農業必須向前走,重新學習以迎向未來。不再只是一個生產點、一種作物,即興宣傳式的演出,而是整體性與系統性的考量。以清潔蔬菜為例,需要的技術有品種選育、設施營運與管理、生產計劃之擬定、行銷通路與市場規劃。未來的生物產業在台灣現有的基礎上可以做得很好,做得很大。但也可能以放煙火式的宣傳方式而終究一場空。
自1994至2010年,看著此十六年蘭花產業的發展。台灣蘭花產業的問題,也同樣就是農業升級面臨的問題。在二十一世紀,所有生物性的產業都必須具有三E。效率(Efficiency)、效益(Economic)與環保(environment)。生物產業的整體面是技術,管理與觀念。如果心態不變,再先進的生產技術,再詳密的管理制度終究無法建立與實施。但是孤島化心態的改變就是如此困難。
亞洲東北角的日本,在2010年下半年重新興起一股風潮,稱為第三次開國。日本於明治維新與二次大戰後美軍佔領有兩次開國時期。日本社會正蘊釀著第三次開國。開國不是國土的洞開而不設防,而是人心要從自大閉塞中重新開放,面對外界而迎向未來。因此日本的開國其意義是心靈的開放。但是在開放中不能迷失,因此要從歷史重拾教訓。這也是幕末維新時代,坂本龍馬等人物再度回到日本文化舞台的主因。
台灣的生物產業,包括傳統農業的蔬菜、水果、與近二十年的蘭花生產。要能持續發展此生物產業,需要此產業的「開國」。以「開國」之心態以解除「孤島化」的閉鎖心態。但是「開國」不是盲目的引入外國的設備,例如荷蘭式溫室與日本式植物工廠,或是趕時髦求新潮的生物技術研究。思想觀念的開放不是氾濫無所選擇的引入外界的觀念或制度。而是基於對自己的瞭解,也基於對他人產業的瞭解,尋找對雙方都是有所助益的合作方式。使雙方各得其利。「開國」代表心態的開放,代表重新學習,而學習的根本依據就是學術能力。
過去的歲月,一直思索台灣蘭花產業為何發展僅限於此,為何仍是蹣跚前行,為何以育種優勢即可自滿自足。蘭花已行銷世界數十個國家,為何心態仍是閉鎖於此海島。2010年领悟了台灣蘭花產業此「孤島化」的心態。如果不將產業自我局限於東方生活圈,要迎向世界,那就重新建立台灣新蘭花產業。建立現代化的蘭花產業需要人才。人才就是自教育而來。產業的人才訓練可以在教室,也可以自定期的訓練聚會開始,講義可以自網路資訊提供。但是人才培育何時才能見到成效?這是個人無法回覆的問題。
十六年來從事蘭花產業,給予個人最大的收穫是成長。在這段時期,除了自然科學的研究,還有國際產業的探討,還有整個台灣社會人心變化之反省。我以蘭花生產的技術問題以提昇個人科技研究能力。以蘭花的行銷問題以增進個人對產業面,對於社會科學的觀察力。而以整體產業人心的演變以探討台灣近二十年來人心與社會風氣等觀念的變化。由於對蘭花產業的瞭解,帶給自己一盞明燈,對台灣可以看得更清楚也看得更遠。
自2004年,BSE研究室自農業與工業走向了生醫工程,所幸在此學術领域能夠稍有小成。這是來自以往生物產業的人才訓練。當研究對象自蘭花此植物體轉向更複雜的人體生命結構,其基本功夫仍是相同。
近二十年的學術研究包括工程、農業與醫學。在工程領域人才培育相對容易,只要基本原理之基礎穩固,研究方法加以訓練,學生容易有一番成就。醫學因為對象是最複雜的人體,除了基礎原理之外,要建立橫跨工程技術與人體生理之研究,困難性更高,但是循序並進也可以有所小成。蘭花此領域,停留於學術研究相對容易,建立產業則涉及了技術、制度與觀念。在國外容易見到成效,在台灣反而困難重重。
除了科技研究,在人文精神之關懷,在台灣鄉土之重建,在歷史責任之傳承,在學術風氣之建立等台灣還是有許多值得努力之工作。面對如許多的問題,個人只有盡一己之力。工程人才之訓練數年即有成效。建立蘭花產業,非三、五年不可。在人文關懷與社會科學研究,則是需要終身以赴。若問何時才能看到效果?理想何時實現?這已無法得到答案。在當下,唯一能做的只是在學術領域努力。
學術是國家與社會的根基,學術的根本即是培養人才。在工程領域,人才之培育容易見到成效。但是要自觀念面扭轉人心的孤島化,則不僅是十年、二十年之時間。
自我大學二年級至今,十力語要此書陪伴我的學習生涯。在十力語要之卷四有此文句:「船山正為欲宏學而與世絕緣,百餘年後,船山精神畢竟流注人間。」。徐復觀先生之「文錄選梓」一書中,記載
熊十力先生對徐先生的囑咐:「應以講學結合有志之士,為國家培植根本,為社會轉移風氣。不要小看了講學的力量。朱九江先生,一傳為康南海的草木學堂,卒以此震撼一個時代。」。在此時代面對此衰世,唯有講學以培養人才。可在課室培育人才,也可藉由網路提供知識間接培養人才。
過去對蘭花產業曾有憂慮,因此在首頁上出現「天佑台灣」。曾有期盼,因此首頁上有「補讀平生未讀書」。在2010年歲末,最深的體驗是瞭解台灣產業所瀰漫的「孤島化」鎖國心態。未來只有「開國」才能使得台灣各生物性產業能夠走出海島,邁向世界。但是開國不是浮濫之開放,開國代表是觀念之開放,其深處是依據學術的真理。
個人一生的心願能否實現?在何時實現?在2010年之歲末,此問題對我而言已不再是重點。因為謀事在人,但是成事在天。佛經有言:「心所安處,即是身所安處」。在當下,在未來,只問自己是否已盡力而為。因此只要
心之所安即是身之所安。
在此歲末瞻望2011年,2011年首頁即是「心安與身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