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821.gif (10572 bytes) 首頁          新增資料與公告

   

最新消息  :

數字分析 - 中國於非洲農業報導之破解

索馬利亞的乾旱影響和解決方案建議

在非洲商業邊緣爭奪空間-本土企業與中資企業之間日益激烈的競爭

 

 

無官御史台

首頁
上一層
BSE LAB 介紹
非洲產業研究中心
生醫研究之統計方法
授課資料
人文關懷
武漢肺炎與產業
智能生物產業
活動公告區
數據分析與知識產業

 

 

中國科技日報的報導

 

中興大學 生物系統工程研究室 陳加忠

 
 

中國科技日報總編輯劉亞東在近日的專題演講中,以“除了那些核心技術,我們還缺什麼?"發表其對中國科技現存問題的看法。中國媒體之主流是“中國現在的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都分別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直到中興事件爆發後,議題開始出現了“是什麼卡了我們的脖子?"。其討論主題是“為什麼有那麼多的核心技術極待攻克?是否有一些共同性原因阻礙了我們攻克這些核心技術?"對此劉亞東提出如下意見:

一.      缺乏科學傳統。

中國自古只有技術傳統,沒有科學傳統。前者是經驗累積,後者則是建立在系統研究與專門訓練。中國人發明指南針,但是從不研究磁場,磁力源與電流。中國有黑火藥,但是不知其化學成份之作用機理,因此沒有黃色炸藥。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二.      缺乏工匠精神

此意義是輕視操作,輕視實踐。不到現場,只在辦公室空談。工程師不動手實作。劉亞東稱為中國人缺乏務實嚴謹,精益求精之精神。

三.      缺乏持之以恆

浮躁與浮誇是中國科技界流行的瘟疫,至少持續了20年。許多科技工作者,總想走捷徑。可以以山寨式產生「八九不離十」的產品,但是要提高性能,就是做不到。

以上三點是劉亞東先生對於中國科技發展提出的問題。但是另有一個深層問題,他並未被提及,那就是誠實。

在近年來,每年我參與關於中國學界提交到國際期刊的稿件評審,篇數至少有三十篇。主題有電機期刊的感測系統、農業工程期刊的溫室及環控、與食品科學期刊的加工工程。這些期刊稿件絕大部份的特色是抄襲與造假。唯一問題較少的稿件是評論(Review)型論文。有些投稿者收到期刊退稿通知後並未參考評論者之意見進行修改,而是直接投稿至第二種期刊。然而原來評審者經常又自第二種期刊收到一字不改的原稿。這種投機取巧,意圖蒙騙過關的心態,正是中國學術之標準心態。就是中國出身,已在美國就業的學者,這種投機心態也還有人改變不了。

由於學術研究與科技發展之關聯性,因此學術研究必須具有兩種特質。第一個特質是在研究室甘於寂寞,持之以恆。另一個特質就是走出研究室,來到業界,深入了解業者的問題與改進之道。研究的路途寂寞而深長,需要累積實力方能有成,這不是中國學術界之主流。中國學術主流是搶短線,趕時髦,而且不會認為抄襲欺瞞為過錯。這是中國科技發展之根本問題。真正的學術傳統在中國學界已是喪失。

回首看台灣,台灣學術研究也已成為M型社會。高競爭力的學界與學門(M型前者)其研究實力與歐美相比並不遜色。而另一端無競爭力之學門科系(M型後者)則是能混就混,能撈就撈。不然就是趕時髦,搶計劃,上媒體吹噓。一個大學或是一個研究機關,其研發實力是否強大,就看M型前者與後者之比例。台灣的學術地位在國際上尚且能夠被肯定,因為還有一批屬於前段班的學界,持續不斷地努力。中國學術界就是缺乏這種持之有恆之學者,更不用提及學術風氣。這才是中國科技發展之根本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