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我個人的看法,“上下游"此網站的是一個膚淺傲慢的媒體。文章內容缺乏深入。針對問題加以投書反應意見,絕對收不到更正通知或回復。然而此網站也能看到一些好文章。尤其是湧升海洋,責任漁業指標創辦人徐承堉先生發表得一篇“失落十年的水產王國如何再起?台灣養殖漁業的永續之路。"
此篇文章有關養殖漁業的描述介紹,請參照原文。以下僅以文章1.
養殖漁業產業能力分項探討,2. 不穩定的政治導向外銷,3.
養殖漁業要走向永續之路與4. 結論進行討論。精彩的內容請見附件I。
因為徐先生之產業主題是水產養殖,文章內之產業對象也是水產。但是如果將水產之關鍵字改成畜產、果菜、花卉,甚至蘭花,那麼這些文句也代表著那個產業的問題。
以教育體系而言,農學院之學生素質下滑已是不爭事實。以研究體系而言,台灣農業能否跟上國際農業的量化技術?以種苗生產而言,台灣蘭花種苗是否也是種類繁多但不專精。蘭花種苗是否重量不重質?農產品尤其水果加工,落後國際技術水平有多少年?
在徐先生之文章討論,水產養殖已失落十年,人人有責。以此詢問,農業中花卉,蔬菜,水果等產官學研,或是其他農業行業之產官學研等眾人,在工作崗位上是否負起應有的責任?
看到這篇好文章,以其內容對照農業之其他產業,無論是畜產、農產,都是面對相同之問題,只是病情輕重不同。面對這個爛攤子,但是又沒有辦法將產業整個打掉重練。有心進入農業此產業者,就是要面對這些根本的痛處。
這篇文章發表於2018年,提及台灣水產養殖已失落十年。而此較其他農業項目,傳統農業,停滯於1980年代,停滯已過了三十年。蘭花產業停滯於2005年,至今已有13年。台灣水產養殖的基礎及本質仍佳,而其他農業項目的基礎呢?人才流失難以補足,這是最根本的問題。
台灣農業如果要能夠存活,要能夠重新出發,不是靠媒體與政客之喧嘩鬧事,而是需要靜心思考問題在哪裡?如何解決問題?好好細讀此篇文章,即可領悟農業的根本問題。
附件 I. 失落十年的水產養殖王國如何再起?
台灣養殖漁業的永續之路
上下游 編輯部
2018 年
01 月 02 日
https://www.newsmarket.com.tw/blog/104163/
文/徐承堉(湧升海洋、責任漁業指標創辦人)
二、養殖漁業產業能力分項探討
(1)教育體系:
教育為百年大業,台灣過去水產教育的基礎紮實穩固,是支持台灣今天水產養殖產業最大的助力。近年來雖然中國等國家快速崛起,但是台灣仍有優勢。只是這個優勢現在已經開始呈現老化的現象。目前水產院校的師資仍屬優秀但是學生素質下滑,如果不思改善,未來20年內台灣會失去這個優勢。
(2)研究體系:
台灣的水產研究體系也是台灣過去養殖業重要競爭力來源,但是近年來水產養殖的研究發展未能跟上世界水產養殖產業技術量化及深化的改變,反而缺乏長遠的產業目標導致競爭力快速下滑。
(3)飼料:
水產飼料是水產養殖的火車頭產業,台灣水產飼料在過度保護下已喪失國際競爭力,有競爭力的業者紛紛出走,但是面臨國際強大的競爭小規模的台廠生存不易。
(4)種苗生產(Nursery
& Hatchery) :
台灣種苗繁殖的發展類似台灣的淺盤經濟,種類雖多卻不專精,頻頻以複製國外已發展出來的技術為能事。尤其在選種育種這種長期工作上缺乏長期投入及堅持,淪入低品質的價格戰,讓台灣產業輸在起跑點。
(5)養成(Grow
Out):
養成是水產養殖加值最大的一環,但是台灣由於養殖規模小在這一方面較吃虧,尤其重「量」(單位產量及成長速度)不重「質」(育成率,FCR)的發展,使得產業走入對台灣非常不利的價格競爭市場。
(6)水產加工:
台灣已經近15年沒有大型水產加工廠的投資了,不管在效率或品質上,現有的加工水準已經落後世界一流廠至少10年。要發展世界先進的水產加工廠就要深化電腦化、自動化的技術,並且以整廠輸出的產業發展作為目標。
(7)運銷:
台灣水產運銷長期為漁會所把持受到不當的保護,至少30年沒有重要的進步,與當今市場供需結構已經脫節。新興的水產運銷體系又在台灣市場秩序混亂的情況下應運而生,非但沒有提升品質,反而大量採取低品質低價競爭策略。台灣水產品的運銷體系已經到了一個需要整個打掉重練的時刻了!
三、養殖漁業市場分析
(3)台灣養殖漁業內銷價格波動,來自不穩定的「政治導向外銷」
不論是全球或台灣,養殖漁業都有七成為「地產地消」,策略上應以內銷市場需求優先,然而台灣原本穩定的內銷供應練,卻屢屢被「政治外銷」波動影響,導致國內價格不穩定,甚至發生崩盤現象。
例如台灣的石斑魚養殖,因為生產成本原不具外銷競爭力,但是在政治介入情形下,導致國內養殖業大量養殖石斑魚,賺取當時的兩岸紅利,待政治情勢轉變,過量生產無法順利外銷,只有回銷台灣,衝擊國內市場。
又例如鱸魚也是典型的外銷物種,訂單來時追養,等養出來後訂單不見了,於是又崩盤,台灣鯛也為了外銷多出3成產量,最後全體崩盤。台灣養殖價格波動,都是外銷拖累內銷,無論政府喊出西進、南進,都是政策動機驅動,但當產品本身不適合外銷市場時,這些都只服務了政策,苦了老百姓,看似創造效應,其實不穩定。
四、法規制度應有大幅度加強
(1)保險制度:
保險的制度最重要的精神在於風險管理,而風險管理的基礎在於正確的生產數字。今天台灣開始有了養殖保險,這雖然是一個好的起頭,但是這種指數型的保險卻少了保險最重要的風險管理精神,大家不可誤以為這就是真正的保險。
(2)魚種的限制:
台灣淺盤式的養殖發展導致大家將注意力放在新物種的開發,而不是技術的深化,導致大量引進外來種甚至人工種的繁養殖,甚至操控基改的手段。在缺乏完善的管理機制下無限制的魚種開發不但不會深化台灣養殖技術更可能帶來產業毀滅性的傷害。
(3)環境管理:
不論是養殖用地、地下水使用及養殖用水的排放,台灣徒有法令確執行不力,導致產業不當競爭,對培養有競爭力的生產者及產業發展模式極為不利。
(4)產銷履歷、環保標章等制度:
由政府主辦的產銷履歷等制度存在根本的結構錯誤,政府應作為制度的規範及監督者反而介入制度的建構及執行,權責錯亂終究難有成就。
(5)產業結構:
台灣當前水產養殖面臨最嚴重且迫切的問題,在於人才的缺乏使得產業無法進行世代交替。過度的政治操控導致產業缺乏政策,漁會、協會、基金會林立卻多不務正業,都嚴重破壞產業合作的機會,導致不當競爭使得優良的業者面臨傳承的困境,這一點將會是台灣養殖業發展最深沈的問題。
五、結論:台灣水產養殖已失落十年,人人有責
作為參與台灣漁業發展的一員,面對台灣養殖「慘」業實在是寢食難安,難道台灣的產業就要斷送在我們的手中嗎?事實上並沒有那麼悲慘!台灣的水產養殖大概面對了失落的十年(也許更久),這不是任何人單獨的責任,而是每個人的責任。
我們首先必需思考的是,大家在工作崗位上是否負起應有的責任?是否說得比作得多?是否知行合一?是否短視近利?這些問題都是希望台灣水產養殖走向永續之路時,不可迴避的問題。基本上台灣水產養殖的基礎及本質仍佳,但是由於近年來受到中國大陸等國家強力競爭及威脅,加上產業缺乏遠見無法有效合作,因此才會面臨衰退。
最後個人最衷心的呼籲不是要政府加緊作為,反而是政府需要立即停止對產業過多過當的干預,因為今天的政治氛圍使得公務人員及漁會都無法擺脫政客的勒索,結果是賠上我們的產業。
政府要作的是法規的修訂及執行,對於產業的脫序行為要負起監督管理之責,至於產業發展應透過產業的團結來達成。
另外強烈呼籲規劃農漁業逐步納入稅務系統,建立可信的統計數字作為產業升級的基礎,同時抽取適當的稅金,並將這個稅金交由產業主導作為提升產業競爭力、永續發展的支援,政府完全不得干擾這個稅金合法的使用方向,只能監督稅金使用的正當性。產業維有負起應有的責任才有永續經營的機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