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821.gif (10572 bytes) 首頁          新增資料與公告

   

最新消息  :

數字分析 - 中國於非洲農業報導之破解

索馬利亞的乾旱影響和解決方案建議

在非洲商業邊緣爭奪空間-本土企業與中資企業之間日益激烈的競爭

 

 

智能生物產業

首頁
上一層
BSE LAB 介紹
非洲產業研究中心
生醫研究之統計方法
授課資料
人文關懷
無官御史台
武漢肺炎與產業
活動公告區
數據分析與知識產業

 

 

整合性病害管理

 

中興大學 生物系統工程研究室 陳加忠

 
 

出處: Guide to Greenhouse Floriculture Production, pp. 47.61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Food and Rural affairs, Ontario, Canada.

Publication 370.

整合性病害管理(Integrated Disease Management, IDM)是一種病害控制方法,利用所有可行的管理技術,將病害的傷害降至最低。此種方法並不是利用化學藥劑以預防疾病,而是將栽培技術,物理控制,化學防治與生物防治策略加以整合。因此經常性使用殺菌劑就不是屬於整合性病害管理之範圍。

採用整合性病害管理,至少要達到此兩項目的:

1.      降低病菌進入作物之機會

2.      避免產生適合病害發展與傳播之環境

完整的病害管理系統是針對此特別作物,整合可利用之原理與概念成為完備的生產系統。

 一、病害發生三角形之概念

病害發生三角形代表產生病害之三個基本條件:

1.      有微生物(真菌、細菌、病毒)

2.      有植物(寄主)給予病原菌感染

3.      有適合的環境

例如棉根腐病在空氣溫度與介質溫度15-17,將攻擊長壽花作物。但是在21-22℃以上則無感染力。相同病原菌,對三色菫之攻擊條件為溫度高於25-26℃,介質pH高於6.5,而殺菌作業不完整之情況更加嚴重。

 

植物的環境包括地上部氣溫與地下部介質環境。

().地下部環境包括:

1.介質的pH

        pH強烈的影響微量元素之吸收,例如鐵、鎂等,因而影響了根系在介質內部的發展。

2.養份程度與其平衡

        影響植物體組織內含量,毒素形成或養份不足。因此這些組織更容易被病   原菌攻擊。

3.EC,電導度

        過高的EC傷害根毛,造成傷口,使得根部病原菌容易進入攻擊。

4.水分維持能力

        介質必需維持足夠的可利用水,已避免根部脫水而受傷。

5.介質結構要利於排水

        介質內部必須具有適當顆粒大小以確保通氣能力,避免累積水份而根部缺氧。

6.氧氣含量

        介質適度的通氣使得根系健康,養份容易吸收,而根系可避免缺氧狀態。

7.介質溼度

根系發展的最佳溫度略低於莖()部位之所需溫度。介質溫度太高引起根系死亡,大多數作物26-28℃對根系是傷害。

 

().氣體環境之考量因子如下:

1.光量

        光量不足之植物葉片容易軟化,因此感染疾病(葉軟腐病)

2.溫度

        作物在過高或過低溫度其染病率也為之提高,低溫作物在高溫環境容易感染根腐或冠腐病。

3.通風

溫室內氣流動狀態影響了powdery mildew與灰黴病之感染。風量變化劇烈,例如溫室門戶突然開啟或是作物放置於風扇前方,容易引起葉片病害。通風量不足,因為葉冠的高溫容易引起了病害。

4.相對溼度

        夜間相對濕度高於90%,容易引起葉部病害。

5.空氣品質

        例如乙烯太高,容易造成老葉的真菌感染,例如灰黴病。

 

 二、植物病害控制的六大基本原理

1.排除(Exclusion)

避免病原菌進入溫室,引此要選購健康、無病毒之種苗。如果使用土壤或堆肥,必須殺菌以清除土生病原菌。使用新的,清潔的盆器,介盤等資材以避免所有可能的傳遞病害。

2.避免(Avoidance)

        採取各種方式以避免病原菌發展。例如不要在傍晚以頂部澆水機構進行給水作業,因而避免灰黴病的發展。

3.抵抗(Resistance)

        採用健康、抗病品種。

4.保護/預防(Protection/Prevention)

在病原菌未發生之前可使用殺菌劑以保護作物。但是施用化學藥劑要依據作物之生長狀態與生長階段。典型之例子為在百合花(Easter Lilies)看到花苞,就預先施用殺菌劑以預防根腐病。

5.消除(Eradication)

病原菌可藉由不同方式加以消除,例如土壤/介質之蒸氣殺菌。植床殺菌可採用過氧化氫,漂白水或氯化銨等。這些藥劑可用以灌溉管線與噴頭、工具等殺菌作業。使用組培技術,已得到清潔種苗。

6.治療(Therapy)

        對於已感染植物加以治療以避免病原傳播。例如以myclobutanil施用在玫瑰花葉片以殺死白粉病之孢子。

 

三、病害防治之基本:症狀辨識

        在作物發病初期,即能確認並分辨其病徵及病原。

 

四、衛生與去劣(Sanitation and Roguing)

衛生是病害管理的第一個考驗。如果感染源持續的存在,病害管理作業幾乎無法達成。適當的衛生作業是溫室防衛的第一線,包括溫室鄰近區域與溫室生產每一個階段。適當的溫室衛生作業是一種連續性,終年性的過程。保持清潔並不能控制所有病蟲害,但這是任何控制項目最基本的方法。

1.在溫室各區間尤其種苗繁殖區與母株保存區,都要具備地面消毒設備。對這些消毒設備要經常維護。家用的清潔劑並不適用於此種裝置。

2.移出所有死亡或將死之植物,葉片與花朵等。以geraniurns為例,自溫室移出並丟棄所有花朵可以減少灰黴病之感染。染病之植物不可留置於植株。

3.將已感染疾病而且難以控制之植株迅速清理丟棄。

4.裝載染病植物並加以丟棄處理之搬運工具要為特別車輛,如果兼用其他搬運用途。每次使用之後要加以消毒殺菌。

5.員工處理染病之植物要使用拋棄式手套。在進行任何作業之前,作業人員必須以肥皂或清洗液徹底清洗雙手。每以處理不同品種植物之前,一定要再洗手。

6.作物殘株要放置於溫室下風,避免介質顆粒或植物組織被吸入溫室。殘株最好覆蓋並定期清理。

7.溫室內人員之行走走道與植床要定期殺菌,清潔。

8.自外界移入種苗,要仔細檢查葉部與根部是否有病害。

9.冬季時,不可將庭園作物或家內盆栽移入溫室以過冬,這些植物都可能帶有病害。

10.溫室排水口要清理,積水或是潮濕表面都是病害繁殖最佳場地。昆蟲寄生容易帶來根部病毒。

11.溫室內阻絕雜草,以避免引進病毒。

12.對於直接種植於泥土之作物,在種植之前要以蒸氣殺菌,以避免根腐或冠腐病。

13.植床要定期殺菌。

14.在一個栽培階段結束後,要消毒植床與介盤,容器等,以避免連續感染。

15.金屬製之植床優於木製植床,因為容易殺菌,減少感染與病蟲害傳播。

16.在植床殺菌作業之前,徹底清潔表面,以真空吸塵器作業最佳。植床上不可殘留介質或是有機物,尤其是青苔。

17.殺菌前之藥桶不可同時兼用為養液再循環之蓄水桶。

18.切穗等作業用的刀具,在處理另一品種作物之前,要以70%之酒精處理,以避免傳播疾病。

19.在植物栽培完成之空窗期,對於溫室結構,加熱管、走道、植床等設備要加以殺菌處理。

 

五、環境控制與操作

環境因子中光量、氣溫、植物溫度、相對溼度、循環風量、介質成份、pHEC與作物養份狀況,都影響植株健康病害的侵害程度。使用環境控制以管理病害是ㄧ件十分複雜的作業,因為也同時影響了作物生產。因此必須同時瞭解作物之最佳生長條件與病害發生環境條件。

1.避免急速的改變相對溼度,以免造成結露而繁殖病菌。

2.在夜間,塑膠布溫室之葉片溫度低於在玻璃溫室,需要留意葉片結露。

3.溫室各地區要避免通風不良,因而造成溫度分布不均勻。通風不良也容易促成葉片結露。

4.避免過量環境,例如高溫與高肥份促進鐮刀菌繁殖。高溫高濕對於立枯病有利。

 

六、作物栽培技術之改變

週期性的作物應力,例如太乾或太濕的根部環境,容易使作物容易受到病害攻擊,在不佳之根部或葉部環境,植物受到應力。

介質的pHEC值每週要量測一次以確定其變化值。EC值太高則要減少施肥量。EC太高,傷害根系之幼根與根毛。這些傷口成為病菌入侵之處。

如果葉部染病要檢查溫度,相對溼度與給水狀況。稍微提高夜溫,提高上方熱水管溫度,降低植床下加溫管溫度,使得溫室內部夜間空氣對流,有助降低病害。

 

七、巡視

作物經常巡視並加以記錄,對於整合性病害管理作業十分重要。

為了有效監測病害發生,葉片與花朵每週至少檢查一次。根部每兩週至少檢查一次。溫室的溫度與相對濕度要經常檢查。

溫室之巡查要加以記錄,作物施用化學藥劑之前後要記錄如下事項:

1.日期

2.溫室內位置

3.作物種類貨品系

4.作物生長階段

5.表現之病害或疑似病害

6.防治作業(使用藥劑、藥量、面積、時間等)

7.溫室微氣候狀態(溫度、相對溼度、光量,是否使用遮蔭網)

 

八、其他相關作業

().使用無病毒的清潔種苗

(). 控制傳播媒介 (昆蟲)

(). 使用抗病品種

(). 使用化學藥劑控制

(). 使用生物防治

 

九、成功的病害管理要點

1.強調預防優於治療,對於溫室密閉生產更為重要。

2.每週至少兩次巡視作物,要檢查葉片與根部系統。

3.病害檢視人員與作物生產管理人員要在同一部門。最佳作法為生產編組之成員有一人擔任巡查人員。

4.正確的診斷十分重要。土壤病害是最難判別。必要時送樣本至檢測單位進行查。

5.發展建立病害對於作物影響之資訊。

6.瞭解病害容易產生之時間點。每一病害有一大量發展之週期。

7.對溫室環境,作物生長狀況與病害情況,盡量詳細記載。

8.對冷氣候狀態加以監測,以協助病害防治。例如低溫、多雲與潮溼之季節,即是病害發生之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