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的代表字是“痛”,代表對台灣的心痛。此海島的台灣人原本有機會改變自己的命運。但是在2018年11月,大多數的台灣人,以情緒化,以綜藝化的心態,用手中選票將台灣的命運向下逆轉,推向了黑暗。反觀在東亞地區,各國正在力求改善自己國家的命運。爾後人類歷史將是如此記載”在2018年,多數的台灣人不曾思考自己未來,以情緒反應與綜藝節目心態,將此海島的向上契機加以扼殺與逆轉”。台灣下一次向上的契機,已不知要在多少年之後。
在2018年,我遠行至非洲,近程是中國、日本、越南、菲律賓、印尼、馬來西亞與新加坡。看到各個國家不同的墮落與進展。近年來,改變世界的最重要的技術是網路之發展。在非洲貧窮國家,
一個鄉下部落的年青人,可以透過網路與世界接軌。各種訊息與知識,藉由手機,平板或桌上型電腦,在全世界連結與傳播。對於原來教育資源不足的國家,這正是其契機。只要有了基本教育,民眾可藉由網路進修專業,可藉由網路瞭解新訊息,新知識。這是在開發中或未開發中國家所見到的網路影響力。也看到東南亞國家藉此發揮的爆發能力。
那麼在網路世界中,台灣的角色與定位是什麼?由2018年的經歷,看到了此令人嘆息心痛的事實。網路世界反而使得台灣停滯與後退。此中造成此差異性最大的主因在於心態。而也再次暴露出台灣社會的根本問題:不尊重專業,不重視真相,只喜好輕薄短小的浮光片影,然後直接情緒反應,而不需要完整真實的知識。
以蝴蝶蘭產業為例,2018年下半年的反常現象是國際市場生產量已開始減少,甚至在某些市場、某段時期,出現供貨量少於需求量。但是致命性問題在於供應量已少於需求量時,售價仍然低於成本,價格並未上漲。此種違反經濟與供需原則的現象,其深層原因是什麼?是因為蝴蝶蘭開花株因品質下降而失去了價值感?還是此類盆花已失去了吸引力?如果是前者,那麼造成品質下降的主因又是什麼?這些問題要自此產業由快速發展至過度飽和之歷程尋找答案。要自此產業的技術本質才能瞭解。只有看到表面的現象,根本無法瞭解事實的本質。
再看農產品價格的波動,今年冬季又再次演出高麗菜滯銷之劇本。表層上在網路世界一面倒的批評政府失職,而根本問題是無法掌握生產數量。此低溫作物在台灣冬季是生產旺季,機械化程度高,技術無門檻限制。在與論操控之下,太多人有恃無恐的投入生產。年復一年,有多少人能思考要如何改變此菜賤傷農,最後由台灣全民負擔此損失之宿命。媒體吵吵鬧鬧高麗菜盛產問題,無法自高麗菜之栽培生理思考為何生產面積過量,反而質疑為何夏季需要進口。不瞭解台灣農業產銷體系的複雜面,不瞭解政治勢力如何干涉農產品供銷,即無法深入了解農產品產銷失衡之真相。
除了農業,在教育,在社會福利,在醫療體系,在經濟發展,台灣正面臨種種轉型問題,這也是現代每個國家必須面對的問題。那麼台灣與其他國家最大的差異是什麼?在於只有看看表面現象,只喜歡輕薄短小之資訊、影像或文句,而不願意深入瞭解整體問題之歷史背景,不願意細心思考各種問題在不同層次,與不同領域之關聯性。換言之,台灣社會失去了對真理,對於知識的尊重,失去了一份求知求學問的真誠。更可怕地是失去了是非之心,只訴之情緒判斷。
這就是在二十一世紀,在網路世界下,台灣竟然脫離了全球的潮流,自成一格的流行心態。此種“輕薄短小”的膚淺心態,影響了台灣海島眾人的判斷能力。只看到表面、片段、虛假的網路傳播。面對事實真相,不願意深入瞭解的膚淺,只求速成的心態。
文化有三層面,物資層次之技術層面,人群層次的社會層面,人心層次的心靈層面。如今台灣的基本問題與根本問題即在此心靈層面。那種無是非觀念,對真理,對學術專業的輕視,只求眼前情緒發洩之心態,這已是台灣的根本問題。
由這些根本問題,可以瞭解一個原本可在國際競爭的蝴蝶蘭產業,如今淪落成傳統產業。可以瞭解為何農業的產銷問題年復一年,一而再,再而三的演出。可以瞭解在教育,在經濟發展面、一一浮現而難解的問題。也因此更可以瞭解,在境外勢力滲入之後,台灣人心輿論為何如此容易被操控!
台灣有層出不窮的問題。根源原因在於浮動的人心氛圍。回思個人回到台灣三十年的努力。在蘭花產業,在農業工作了三十年,對產業而言,最後只是一場虛功。對個人而言,卻是一種歷練。由這三十年歷練而成的專業能力與對生物產業的組織規劃能力,如今可以在台灣以外的世界地區,發揮自己的能力。對於台灣此海島,在具體的產業已盡力三十年,難以挽回是此浮散膚淺的人心。此社會人心所缺乏的是向內看的深層工夫。這種功夫來自自我反省,無法由外力介入。
一位美國的摯友來函告之,“唐朝,馬祖道一,四川成都人,曾言「聞道莫還鄉,還鄉道不香」”。在1200年前之中國,已有還鄉道不香之深嘆,在現今何嘗不是如此,“聞道莫還鄉,還鄉道不香”。
2018年首頁,是“天下有道則現,無道則隱”。專業能力不容於台灣現今社會。所幸所喜在海外,有廣大發揮空間。藉由航空之便利,因此不需自我造船即可乘桴浮於海。
明末大儒王船山,其終身之嘆即是中國讀書人之“危害莫大於浮淺”。曾國藩主持同治中興,而其晚年日記也只能如此自勵“莫觀天下大局,萬難挽回。待與公之力所能動者,引用一般正人,培養幾個好官,以為種子”。過去在官場,只是力求培養幾個好官以為種子。現今在學術界,那就是培養一些讀書人種子,期待那否極泰來之日。
2003年設立BSE網站,2004年首頁為“回顧與瞻前”,2018首頁為“有道則現,無道則隱”。這十五年正是自中年轉為壯年之關鍵十五年。十五年來,體驗台灣學術界、農業界、社會層面之種種轉移變遷。在產業面,人生三向的立功面,最後卻只是一場虛功。而根本的問題在於台灣人心的浮淺化,在於台灣社會對問題的輕薄化,綜藝化。所幸個人累積之專業能力,卻在世界其他地區發揮生根。而人生另二層面的立德與立言,那是永無止境之努力。不論台灣社會主流是如何變化,就以清初顏習齋
存學編自勉,“但讀書入學,便是作轉世人,不是作世轉人”,這即是2019年首頁”是作轉世人,不作世轉人”。在學術界,維持一份清明,持續為台灣培養一些真正的讀書人種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