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的農業發展有大國家與小國家。大國農業以美國、澳大利亞、阿根廷為代表。小國家在世界地圖上到處可以發現。在小國中農業變成強項,可以以農業強國稱呼,其中丹麥、荷蘭與以色列是其代表。
丹麥與荷蘭的特色是農民的收入高於全國人民收入平均值,代表從事農業是該國人民的富有階級。另一個比例值是以一個國家農業占GDP的比例與一個國家農業人口比例相比較,如果大於1.0,代表農業的貢獻就是正值。丹麥與荷蘭農業都達到此水準。
以色列的農業也是該國的強項。其農業人口占全國5%,但是提供歐洲40%的蔬果市場,也是全世界第二大的花卉供應國。
這三個國家有個共同點:農業與工業都是強盛。因此結合農業技術與工業技術創造出具有國際力的農企業。但是農業技術與工業技術都強大的國家不見得成為農業生產強國。以日本為例,工業技術強,農業技術也高,但日本農村就是依賴高補助政策與高價農產品。由於日本農產品的高價位,能夠外銷的產品就是有所限制。
台灣號稱農業高科技國家,工業也有一定水準。但是台灣農業不強大,這是什麼原因?是台灣的農業技術早已過時,所謂農業技術高超只是官員與媒體推砌的神話,還是另有原因?
深入瞭解丹麥、荷蘭與以色列的農業,可以瞭解此三農業強國的強項不只僅限於技術面。在技術面,丹麥、荷蘭與以色列的工業與農業科技都有一定的水準。除了科技,此三個國家在農業上是建立一個全面性、整體性的農業產銷制度。農業科技自育種至採收後處理,其中的重要事項是科學性的管理,而不是來自多年累積經驗。日本農業強項是「達人」、「名人」。但是其根本問題在於無法傳承技術,也因此傳承無人。
農業強國之強項不止科技,還包括制度面、教育面與心態觀念。
在制度面,包括農業土地的管理與使用,農產品的行銷規劃,農業生產銀行借貸政策,農民年金,農民保險金等制度。
在教育面,包括各級農業人才的培育,有現場作業的技職教育,有從事研發的研究人才,還有現職人員持續不斷的進修計劃。
在觀念上,是建立一個自負自信的心態。相信經營農業不是國家的累贅,而是國家的先進產業。農業是要在國際上競爭,而不是依賴施捨補助的產業。
日本農業的根本問題在於其高生產成本。日本農業建構於其國家產業的根本架構:高成本、高品質而高售價,也因此得到高利潤。因為可以容許高成本,日本農業走向了以人為主的生產方式,也因此塑造出許許多多名揚地方的達人。高生產成本的農產品又藉由繁雜的行銷制度層層運銷,高生產成本加上行銷流程如此繁複,銷售成本更加高昂。在高所得時代,日本內需市場可以支撐其農業,而部份高檔貨也可外銷至鄰近國家的高所得消費群。但是在經濟蕭條的21世紀,日本農業則陷入泥沼,動彈不得。複雜的行銷制度,複雜的人際網脈,使得日本農業一些細微的改革都是無濟於事。
由此看看台灣農業。近年來各家媒體不斷地塑造一些返鄉青年英雄,創造一些明星級人物及其傳奇。台灣農業並未從制度面、教育面與觀念面重新思考,重新改進。一些煙火式的農業科技成就,都經不起實證考驗。
台灣農業是要走向丹麥、荷蘭與以色列之農業強國,還是如同日本,陷入動彈不得的泥沼?
要使現今農業成為農業強國,要先決定生產對象。除了科技研究,教育面與觀念面的革新都要一齊併進。但是光自科技談起,台灣農業科技真正的強項是什麼?在此時代宣傳重於實質,如何評斷那些科技是真實有用?
在制度面、教育面與觀念面的推動,都需要一批人才,需要一批有德有能的人才進入農業。有能力的個人進入農業是能夠賺錢。但是如果只將現有農業的資金集中於個人,那只是成就個人的財富而對農業無助。台灣需要有能者帶領農民創造更多的利潤,台灣也需要有德者將利潤分享到農村。
但是這即是先有雞蛋或是先有雞的詭局。產業沒有財富,沒有收益,如何吸引年輕人回鄉,如何吸引人才投入此產業。沒有人才,沒有年輕人接班,農業要如何持續發展。
台灣農業需要一些有德有能的人才,在農村的不同地點,不同產業以高科技生產以降低成本,提高品質,保育環境,創造更大的財富利潤,分享眾人以帶動此鄉村與漁村。台灣農業需要一批有德有能的人才進入農業,農業才能看到希望。
當農委會個研究單位不斷地放煙火,忙於宣傳科技成果。當媒體不斷地塑造農村英雄,編撰神話。只有問蒼天,有德有能願意進入農業的人才在哪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