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請見 :https://zhuanlan.zhihu.com/p/35888791
在此篇文章中,作者挑出了中國近代農村的變化。尤其利用工農剪刀差,逐漸將農民驅離了土地。農民離開土地,就不再需要龐大的補償金,國家機器就更容易控制土地與分配土地。
此篇文章之作者對於現況瞭解十分深入,但是對於未來解決方法,提不出任何可行方案。因為作者本身對農業生產科技之專業不足。
如果中國7億左右農民都離開農村,首先荒蕪是邊遠地區。然後是離市鎮遙遠之鄉村。再數十年之後,這些土地將無人定居耕耘。一大塊沒有住民之土地。任其荒蕪之土地,未來將是何種樣貌?
另一個關鍵問題是如何餵飽此十四億人口。
中國農產品其生產成本與市場價格偏高於國外海運送達之產品,更不用討論農產品安全性。其根源來自生產效率低落。
中國農業之根本問題還是三個層次,1.技術面之專業能力,2.制度面之事等精神,3.人心層面之人文精神。
此篇文章說明了中國農村的文化原因,至於針對未來,“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此篇文章用字用詞隱諱不明,文句不流暢。因此重新改寫如下。原文請見網站。先解釋何為剪刀差:
剪刀差(price scissors)
剪刀差是指工農業產品交換時,工業品價格高於價值,農產品價格低於價值所出現的差額。因用圖表表示呈剪刀張開形態而得名。它表明工農業產品價值的不等量交換。如果價格背離價值的差額越來越大,叫擴大剪刀差;反之,叫縮小剪刀差。在資本主義國家,工業品和農產品之間的這種價格差距有日益擴大的趨勢,它的具體表現是:當一般物價上漲時,雖然農產品價格也同時上漲,但它上漲的幅度往往低於工業品價格上漲的幅度。如果;而當一般物價下跌時,雖然工業品的價格也同時下跌,但它下跌的幅度往往低於農產品價格下跌的幅度。如果把一定時期(比如一年)內工農業產品價格變動的情況用統計圖表表示出來,那麼,工業品價格呈上升趨勢,而農產品價格呈下降趨勢,二者猶如張開的剪刀的形狀一樣,因此稱為工農業產品價格的“剪刀差”。
剪刀差一詞源於20世紀20年代的蘇維埃俄國。斯大林在1927∼1929年期間曾就當時存在的情況從理論上作過多次的論述。從歷史的發展看,它是資本主義制度的產物。占有先進生產技術的工業資本家在與生產技術落後的農民交換工農業產品時,抬高工業品價格,壓低農產品價格,利用剪刀差來剝削農民。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剪刀差還反映著帝國主義的經濟掠奪
一、中國農業幾個基本面
1.
農業全面過剩,糧食過剩,經濟作物過剩,農林、禽蛋、奶肉全面過剩。
2.
農業,尤其是糧食,陷入高產出,高庫存,高進口的三高特徵。
3.
市場已經開始從吃飽轉向吃好。
4.
五億城市的中產階級可以為更健康的食品超價購買。
5.
食品消費在整個消費所佔比很低,即使價格上漲一部分,大部分消費者都可以接受。
6.
健康、綠色、環保、無毒、新鮮、原汁原味,應該是對食物的訴求。
二、中國農業幾個政策層面
1.
城鄉的二元對立,依舊存在。
2.
整體政策還是坐在城市和資本,工業的一方。
3.
外貿、投資、消費等依然是社會經濟三大發動機。在以房地產為代表的城鎮化進程依然進行中,對三農問題不會有大方向的調整。依舊是城市汲取農村資源為主。主要的需要和手段為人力資源,資金資源與土地資源的工農剪刀差。
4.
城市需要農村的人力資源做為外貿、工業、城市等第三產業的廉價勞動力。
5.
撤點併校,醫院收縮等,將各種社會資源收縮到到縣鎮等級。再藉由寬鬆落戶等手段,大棒與胡蘿蔔並舉,效果明顯。對象包括農村青壯年,留守婦女。兒童會在6歲進入縣城一級讀小學。
6.
新型城鎮化,要將農村資金接至最底層房地產。三四五線及最後的縣城,會形成逐次虹吸結構,把資金全部吸入城市。
7.
農村金融政策幾乎沒有支援農戶效果。
8.
工農剪刀差概念:由於整體政策的原因,工業代表了城市和資本,需要收割三農的價值。手段很簡單,工農產品交換時,工業產品價格大於價值。農業產品價格小於價值。利用國家機器擁有了對糧食的定價權力,吸收了3億農民工又反向定價了農業勞動力價格。
9.
早期農民工可以以很少的工資願意進行第二產業與第三產業,因為農民工對比農業收益,計算農閒時間的兼職收入。少也比沒有強。主業為農業,在農閒時間進城務工。
10.
為什麼現在農民工工資上漲?一個原因是農民工新增加的人口減少。第二個原因是大量農民工與二代農民工已經徹底脫離農業。農忙時也不再回家,實際已經轉換成為城鎮常駐人口,生活方式及需求訴求已經和農一代有了根本性的改變。中國也正在鼓勵有條件的農民通過戶籍更換方式入戶城鎮,完成城鎮化。
11.
農村依靠單獨的土地收入,已經無法支撐生活,必須進城打工才能生活和發展。
12.
城市對於農民工只發最底的工資。而且教育醫療,養老等社會性福利開支又把農民工排除在外,節省了大量的社會成本。
13.
即使按照城鎮最低工資給種地的農民發工資,農產品的實際價格也會上漲十倍。因為現在中國農民種地是沒有工資。農村土地等財產性的收益遠遠沒有進城做工的收入高,因此,農民進城也是必然的。政策上存在對農民勞力價值的收割。
14.
城市發展,工業發展,都需要大量徵收農民土地。賠償標準是以農作物十年的收成計算。一塊土地從農民徵收,到蓋好房子賣出去,因為使用途徑的變更後,而升值百倍。而農民做為其中的重要一環,只獲得了可憐的1%-3%。其它97%收益被地方政府、村集體和開發商拿走了。農民沒有合理的共享到開放和發展的社會紅利。
三、現代農業的幾種分類
1.
以美,加拿大,澳洲為代表的大農場機械化農業。
2.
以歐洲為代表的中小農場農業。
3.
以東北亞地區日本、台灣為代表的小農經濟。合作社組織對接城市消費。
為什麼大農場模式在中國為崩盤?
幾年前,中國講土地三權分離,其目的是為了大農場模式鋪路。詞語是大農場,機械化,土地大流轉。結果幾年之後,不再提這些了。因為接收流轉土地的種植大戶都賠本了,都跑了。原因很簡單,這種城市專家跑到國外一考察,回來坐辦公室時一算挺好。一張A4就幹了。接手前,新的農場主人,算著也挺好,但幹了一兩年,一算帳全賠了。
這裡需要澄清兩個概念:1.單位勞動力效率。2.單位土地面積效率。
1.單位勞動力效率
前幾年,專家和農場主人提筆計算的都是單位勞動力效率。即一個人能種多少畝地。他們是這樣計算的:中國效率低。因為中國一個勞動力只能種一畝地。而美國一個勞動力加上機械化能種500畝地。所以專家玩了個文字遊戲,說明大農場模式效率就是高。一個勞動力能抵得中國原來500個。勞動力成節省了,不就有錢賺了麼?
但是專家也是摸著石頭過河,不是蠢就是壞,先勾引一批人上船試試再說。
有一點,專家不知道是沒注意還是知道使壞沒有說。中國農民種自己的地,是沒有發工資的,即第一產業農業勞動力價格為0。即使大農場利用機械化全智能,那怕一個人種上10000畝地,勞動力成本依然要比第一產農業高。因為他本身勞動力價格為0。無論勞動力效率如何提高都無法降低勞動力成本。
2.
單位土地面積效率。
一畝地能產出多少產量。大農場與小農自己一畝三分的精耕細作,相加比較。農民能到田間地頭,巴掌大的地方都種上糧食,細心管理。大農場粗放管理後,每畝產量相對肯定是下降的。
3.
一產、二產、三產,4G到農業
一產是農民自耕承包地,農動力產業為0 ,土地地租成為0。
二產是土地流轉後,進入工業生產狀態的農業生產方式,機械化,大棚等設施農業生產。
第二產相對第一產,至少多出了勞動力成本和地租成本。一般與農民協商地租,農民會要求把每畝的糧食收益作為標準以定價地租。意思就是說農民自己耕種也就是賺這麼多。如果少於這個價格,他們就拒絕流轉,自己耕種。什麼也不用幹就能賺到同樣多的錢,農民自然笑哈哈把土地給你了。
勞動力成本,自第一產農業升級成第二產農業後,必須僱傭勞動力種地,第二產業勞動力價格是由農民進城打工的收入為標準。即是二產,三產勞動價格,反向定義回到第二產農業勞動力價格。
最後結果,大農場方式產出的糧食總量要比自耕產量要低。價格方面,國家又以手中的定價權給定死了。而且土地全部收益已經以地租的方式交給農民,即使機械化規模化經營,批量採購農業資材帶來的價格優勢,不可能覆蓋與第一產農業相比,所多出來的地租和勞動力成本。所以大農場模式種植糧食,只有賠掉一條路。
4.
大農場經營種糧食是死路一條,只能轉型到種植比糧食收益更高的經濟作物。蔬菜,果樹,苗木,油料等等其它經濟作物。
此種轉型帶來的第一個後果是需要更多的勞動力投入,更多的資金投入。再加上大棚、灌溉、收割等等,需要更多的物料與機械投入。這些所有投入都是要成本。而且比種植糧食的投資成本還要高的許多。
轉型帶來的第二個後果是過量生產,隨著前期國家動員,政績驅動,全國大面積土地流轉與接盤之後,都發現種糧食賠錢。因此幾乎全部轉型到種植經濟作物。相對幾乎天量的糧食市場需求鏈,這些經濟作物市場容量相對有限。流轉後,土地都去搞經濟作物,直接導致了所有經濟作物,蔬菜,水果等等全面市場過剩,價格崩盤。經常可以看到這裡幾百畝蔬菜爛在了地裡,那裡1000畝蘿蔔一分錢都沒有收。所有市場崩盤,種什麼賠什麼。
以一組數據說明:現在中國以世界19%的人口,養了全球70%的淡水產品,種了全球67%的蔬菜,養著全球51%的生豬,和全球40%的大宗水果。還生產了世界上21%的糧食。(註解:其生產成本都高於國際市場之價格)。
5. 三高農業的死循環
三高農業是高產出,高庫存,高進口。
連續十幾年豐收,堆滿了倉庫。國家從生產,到庫存,到運輸,到銷售,全程多次補貼。花費了具額的金融成本。
為了保民生,重量不重質。一些高等級需要的糧食卻要進口。中國同時還大量進口了很多水稻、小麥、玉米。
國家大量的糧食生產以保護價名義存入了倉庫。以玉米為例,幾萬噸國家級儲備糧因為國庫實在放不下,存到了民營倉庫裡。後來因為兩邊因為保管費糾紛,竟然一放很多年,直接壞掉。國家每年還在為這些爛掉的糧食支付保管費。
糧食沒有直接進入市場,國家儲備體系過幾年更換一次,品質和價格都要大打折扣。中國有這麼多嘴要吃糧,要吃肉。一但風吹草動,天氣等原因使得糧食大規模減產,國際環境惡化糧食進不來等等,多儲備點食物總是沒錯的。但裡面有多少灰色的東西就不知道。到底多少糧食在庫裡?前幾年連續發生上面要來檢查,前夜就著火了。甲地存糧出倉直接轉到乙地做新糧又入庫了。
充足的自己率,進口糧食價格有直接的主動權。才能以低價進口到糧食。自產率達不到,不可能能拿到現在的這樣的低價。14億人口張嘴等著吃飯,把口糧安全問題交給美國等國際貿易。那等於自己伸出脖子求著人家砍腦袋。刀柄放在人家手裡,人家就說什麼是什麼了。說什麼時候動手,都不用和你商量,說是什麼價格,你也不用還價。
糧食貿易集中在ABCD四大公司手裡,能賣高價,他們絕對不會便宜一分錢。以前之所以能談到這麼底的價格,龐大的庫存才是力壓千鈞的後盾
6.
為什麼自產這麼多糧食,還要進口?
中美貿易順差這麼多,總得買點他們什麼。中國想買的高科技,美國不給賣,工業品都是國家的親兒子們的地盤。電信,銀行都是國家的心肝小寶貝。買什麼?農民最好欺負,進口點糧食吧。
進口糧食對國家整個一張大棋,又有著妙不可言的作用。
龐大的庫存做後盾,能談到低價的進口糧食。低價的進口糧食又能直接打壓國內糧食價格。只有把土地收益擠壓到幾乎為0甚至到負值,才能讓農民種糧無利可圖,農民才會願意放手手中的土地。後面一個鏈條的事情就順理成章的完成。
農民放下手中的土地才可以進行流轉,才有新農業土地基礎。教育上,撤點併校,十年時撤掉了三分之二的農村教學點。才能逼著農村兒童帶著父母進城鎮上學生活。進入城鎮必須得打工戶口賺錢養家。第二產業,第三產業,外貿行業才會有廉價的勞動力。農民工手裡有了點錢,農田又無法糊口,自然就準備留在城鎮生活。想生活,手上又有點積蓄,農民第一件事就是在城裡買套房子。在孩子成年之前,父母想為兒子找個媳婦最少得到縣城級別買套房。現在農村幾乎沒了女孩,初中畢業走出去打工了。讀了高中大學的更是留在了城市不會再回來。現有的女孩自然成了奇貨可居,怎樣提條件都不得答應,砸鍋賣鐵賣了一把老骨頭也得先給兒子買房子。
一場新時代的圈地運動,目的就是趕農民進城市。雖然國家在這筆糧食買賣上花了些金錢上的成本,但是帶來的收益還是超級可觀的。
1.
城市里第二三級產業,外貿行業等等所有行業都有了廉價的勞動力。
2.
可以完成國家的城鎮化建設,把大多數人集中到了城鎮生活。
3.
青壯年勞動力和幾乎全國的農村孩子都被趕到了城市,老農民只需要交給時間自然就凋零殆盡。塵歸塵,土歸土。等老農民走完了,二代都已經安家在城市了,三代連地頭在那都不知道了。這時自然而然的,就可以永久性的隔斷了農民和土地財產性的鏈接。
4.
國家收回了土地,就再沒有地租這回事。新農業就可以正式開章。
5.
農民為國家接收了城鎮的房子。每個階層都會本能的向上再攀爬一層,逐級虹吸。房地產那層去庫存都不是問題。
6.
高庫存談下低價進口,超低價進口打壓農田收益,趕農民進城。(1).各產業有了廉價勞動力,(2).完成了新城鎮建設,(3).完成了新農業建設,(4).為國家接盤房地產。一石四鳥,糧食上賠點錢,花的值不值得。
四、現代農業生存的前提是跳過工農剪刀差
農業屬於典型的高投入,高風險,低收入周期還特別的長。需要大量的資金,人力,橫跨幾大界的技術,什麼時候可以開始入手呢?第一波下水的大農場模式基本上已經淹的差不多了,還折騰著的也是在掙扎喘氣,能真正盈利的賺錢的萬里挑一。不賠錢都算高手了。
想現在下手,首先要跳過工農剪刀差。
(註解:以下的內容更是外行話。此篇作者解析農業問題十分深入,提出解法卻是十足外行。)
1.
要跳過農產品的定價權,現在定價權在國家,坐在工業資本代表的城市裡的。國內農產品生產價格是肯定無法與美國代表的大農場價格上競爭,這是由於咱們地少人多的本來國情決定的。因為沒有給農民發工資,僅僅按城鎮最底工資給農民發錢種地,再加上機械化,高效率,真實的農產品價格最少也是現在的五倍以上才能生存。(註:如果自外國進口,中國農產品有價格優勢嗎?)
2.
脫離化工農業。脫離外圍成本,打造內部小循環,開源節流,回到農業自然循環中,加上機械化,就可以減少投入,而且最重要的會成為一個溢價的賣點。(註:節省成本有限,反而增加成本)
3.
把農產品價格回歸到他應有的價值上,只能把相對高價的農產品賣給有能力,又願意為此買單的人群。這個人群就是在城市裡傳說之中已經達到5個億的中產階層。(註:這些人首先買國外產品)
4.
閉環農業生產方式,跳出定價權後的自我定價,以網絡為主手段可跨越物理地域的營銷,=品牌農業,綠色環保,健康無毒無污染,糧食真正的味道。(註:中國人還是首先買國外產品)
5. 4 G 農業。循環農業,綠色食品,網絡銷售,
一 G 農業為大規模,機械化,脫離化工農業回到農村閉環生產
二
G農業,設施農業,糧食蔬果深加工,包裝成5億中產能接受風格打造品牌。
工業化農業。銷售團隊,產品設計。
三
G農業,再加上政策賦予的旅遊花海,食宿,民俗,會展,養老,等服務業。
四 G
農業,企業文化設定,鄉土文明傳承,城市思維方式和設施,精細提煉
萬物互連,只有互聯網銷售才能跳出實體對農業的定價權,完成從農村到城市跨地區的銷售,物流不是大問題。
(註:以大面積實力加國家的條件,經營日本式小農經濟,此即是此篇作者自我的盲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