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篇某位90後的中國農業大學畢業生返鄉種菜的故事。其原文請見附件。在台灣,如果對於青年返鄉務農提出建議,大概就準備在網路上承受侮辱霸凌。因此講講中國青年返鄉的故事反而相對安全。
此篇文章內容十分務實。然而其中一段文句”
按正常邏輯出發,拿了第一次補貼後,農場主應該跟緊時代的步伐,關注農業政策變化,努力爭取其它的相應的補貼,來維持和擴大生產。”這種心態就是爭取一次再一次的補助,因此海峽兩岸農業補助沒有休止的一天。農業自立自主也是遙遙無期。
由中國的故事想想台灣!
附錄:
承包100畝地搞大棚蔬菜,短短兩年內,他到底是如何賠得傾家蕩產的?
https://zhuanlan.zhihu.com/p/55895782
某農業大學畢業的90後,回到老家,租了100多畝地開始種菜。主要是種植大棚蔬菜、草莓、藍莓等。
農場剛剛成立的時候,因建設設施大棚,拿到了一筆不小的農業補貼。
兩年後,這個農場就徹底關門了,創始人還欠了一屁股債。
很多農民可能都不能理解,普通種菜的、種草莓的,都沒賠成這樣的,為什麼搞得這麼高大上的農場反而賠成了這個樣子?
細細談起來,這家農場的失敗原因,主要在於農場主的管理一塌糊塗!
一、是這個農場主沒有任何農場管理經驗!
大學畢業後就包了100畝地,開始做設施農場。當時,國家政策是支持大學生創業的,尤其是返鄉創業,像他這樣的,就能拿到一筆農業補貼。
但是在大棚建設上,過於追求高端化,大棚建設成本高,中看不中用。
其次,對於農場的招工,沒有認真對待,認為招來的農民只要能幹活,幹得就會好。實際上招來的大多是當地農民,很多都出工不出力,蔬菜和水果在採收過程中大量損耗,在種植上的農藥也嚴重超標,產出來的農產品不僅產量低還品質難以保證。
二、是這個農場主不跟時代思維!
按正常邏輯出發,拿了第一次補貼後,農場主應該跟緊時代的步伐,關注農業政策變化,努力爭取其它的相應的補貼,來維持和擴大生產。
但這個農場主,拿了錢以後就種起了沒有特色的蔬菜。也不打營銷思維,更不和智慧農業等熱門沾邊。
總之,就是換了一個高端的環境種地而已。算算大棚的成本,人工的成本,如果種出來的農產品和一般簡易棚賣得錢一樣,那哪裡還有競爭力,只能年年賠錢了。
三、是沒有農產品渠道商!
有經驗的人都知道,搞農場一定要對接好渠道商,種出來的東西遲早是要賣的,要賣就得有人買,不管是從網上賣還是給收購商,哪一個不是要提前準備?總不能等著別人來收吧?
四、是信息閉塞,沒有相應的農業專家人脈!
搞規模化農業一定要有農業專家人脈,一些新技術、新品種才能較早的獲得,病蟲害才能合理治理,單單靠普通農業技術人員,只能做簡單的維護,創新卻很難。
總而言之,種菜也是一門很大的學問。
全國這麼多種地的,並不是人人能致富,但致富的也大有人在!
無論是90後,還是80後,甚至70後,在幹農業之前,一定要先明白,如何才能實現盈利?賺錢才是硬道理!
學費不能白交
我們從中能得到什麼?
創業前,對本行業是否有全面的掌控?不管是專業出身還是外行涉足,都需要做足功課,充分調研、了解所要涉足的行業。看到行業的過去,了解行業的現在,看透行業的將來。
做農業,方方面面都需要面對,就拿包地來說吧,需要租地,需要水源,灌溉水渠、水帶;需要機械,需要施工;需要召集人工、管理人工;需要種子、農藥、肥料、吊繩、薄膜等一系列的農用物質;需要技術管理,需要注意病蟲害防治;需要蔬菜成熟後收穫,需要蔬菜的初加工,需要找到銷售市場……這一切,你都做足功課了麼?
你是否具備雄厚的資金支持,能夠保證前期虧損不影響正常的資金運轉?農業相對來說,是處於發展比較低層次的行業,相比於餐飲、娛樂、房地產等行業來講,效益可想而知。前期需要較長時間的積累與鋪墊。
你種果樹,果苗栽下去,2-3年才可能開始掛果,有收益;你想種植有機蔬菜,光一個認證週期至少需要3年。
包括前期的文字材料的撰寫,中間生產環境諸如空氣、水、土壤的環境的檢測,還有一系列檢測過關後,至少需要2-3年的轉換期。也就是說,這前3-4年的時間,你按照有機的管理方法去做,但是國家不給你頒發有機的證書,你只能按照普通蔬菜的價格去賣,這樣算下來,整個前3
-4年來說,就是一個正兒八經的積累期、賠錢期。
你有足夠的時間扛過這麼長的投入期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