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821.gif (10572 bytes) 首頁          新增資料與公告

   

最新消息  :

數字分析 - 中國於非洲農業報導之破解

索馬利亞的乾旱影響和解決方案建議

在非洲商業邊緣爭奪空間-本土企業與中資企業之間日益激烈的競爭

 

 

非洲產業研究中心

首頁
上一層
BSE LAB 介紹
生醫研究之統計方法
授課資料
人文關懷
無官御史台
武漢肺炎與產業
智能生物產業
活動公告區
數據分析與知識產業

 

 

非洲工業發展狀況:挑戰日益嚴峻,機遇無窮

 

國立中興大學 生物產業機電工程學系 陳加忠

 
 

原文出處:

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貿易和發展(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Trade And Development UNCDAD)  20130827

關鍵點

經濟發展需要從低生產率到高生產率的結構性活動開始轉變活動。

製造業在非洲的發展狀態比較薄弱,非洲仍然佔全球製造的比例非常低

政策設計和實施失誤使得非洲國家工業發展不良。

非洲需要一種新工業政策的制定框架和方法,該框架和方法應具有選擇性,策略性並結合過去的經驗教訓。

A.    非洲工業發展的理由

在近年,非洲國家再次承諾工業化。作為一個更廣泛議程的一部分。更多樣化的工業經濟,建立抵禦衝擊,發展生產能力,高度和持續地的經濟增長,創造就業機會,大幅減少貧困。對促進非洲工業發展的新承諾是及時的。非洲國家受到三場非常嚴重且相互關聯的外部衝擊。即食品價格上漲,能源價格上漲以及全球金融和經濟危機,這三者非洲的經濟和社會成本已經相當可觀。在三重危機之後重新關注非洲關注的高價值對於外部衝擊的能力,需要政策制定者採取緊急行動,以多樣化的生產和出口結構,建立應對震盪的彈性措施。該地區目前是世界各國的租地。更重要的是,在過去的二十年中,該地區的進展相對緩慢。該地區的出口多元化指數從1995年的0.61略微提高到2009年的0.58 。在亞洲的發展中國家,出口指數從0.32下降到0.26。而在美洲發展中國家從0.36下降到0.33

此外,最近的研究表明,經濟發展需要從低生產力活動向高生產力活動轉變,而工業部門是開發過程中增長的關鍵引擎。幾乎所有在現代經濟發展中出現的高,快速,持續的經濟增長情況,都與工業化有關,特別是與製造業的增長有關。非洲需要結構變化的必要也來自一個事實,非洲需要高度而且持續性的經濟增長,以減少貧困顯著的進展。其中一個主要的挑戰,這些非洲國家目前面對的是提供生產性就業機會,並為7每年進入人力市場的700~1000萬的青年提供工作機會。僅通過產品出口很難做到這一點,而是需要農業生產力增長,和發展工業和服務業以提供非農業就業的機會。

雖然非洲的決策者已經認識到有必要促進產業,與製造業的發展以解決非洲發展的挑戰,在同一時間,他們也在尋找一種新的方法,以發展產業和制定產業政策。為了不再重複過去的錯誤,並考慮到非洲工業發展的初始條件。本政策簡報的其餘部分,討論了非洲工業發展的現狀,顯示了非洲的工業發展趨勢和特徵,並概述了從非洲近四十年的工業化嘗試中可以汲取的一些教訓。

 B.非洲工業發展狀況:事實和特點

非洲的工業和製造業發展狀況不佳,並且沒有隨著時間而改善。例如,非洲製造業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例從1970年的6.3%的低點上升到1990年的15.3%的高點,此後下降到2000年的12.8%和2008年的10.5%。值得注意的是,製造業佔國內生產總值在下降,自1990年以來,在所有觀察到的非洲次區域。在東非,製造業佔GDP的比例從1990年的13.4%下降到2008年的9.7 %。在西非,同期的製造業比例從13.1 %下降到5%。此外在南部非洲,這一比例從22.9 %下降到18.2%,在北部非洲從13.4%下降到10.7%。

非洲在全球製造業中所佔的比例仍然很低

非洲地區在全球製造業增加數值中的比例從2000年的1.2%下降到2008年的1.1%。在亞洲發展中國家中,它從13%上升到25%,拉丁美洲的發展中國家中,同期的6%5%。在該地區沒有顯著變化,在最近幾年全球的製造業出口,儘管非洲的全球製造業出口自20001%上升到2008年的1.3%。

近年來,非洲在促進中高科技製造活動方面取得了一些進展。

該地區製造業中高技術活動,共總增加值中的比例從2000年的25%增加到2008年的29%。此外中高技術出口在製造業總出口中所佔的比例從2000年為23%,到2008年為33%。中,高科技活動在非洲製造業增加值和在製造業出口值中所佔的比例越來越重要。因為技術密集型製造業增長更快,學習前景更大並且具有對其他經濟體的溢出效應更大。此外它們產生了更高的附加值,並增加了更高的進入壁壘。資源型和低技術製造業之類的簡單行業產生的利潤率越來越低,可持續性也越來越差。競爭更加激烈。儘管最近取得了一些的進展,但應注意的是,中高科技的活動在這非洲兩個要求製造價值增加和製造業出口增加相對於那些亞洲和拉丁美洲仍然很低。此外,非洲的中高的技術製造活動高度集中在化工行業。其他中高科技活動在非洲製造業中的作用相對較小。在出口方面,非洲主要活躍在中型科技而非高科技產品類別中。

在勞動密集型行業(例如紡織,服裝和皮革產品),非洲發揮的作用相當有限。無論是在國內製造業生產或是出口。

在國內,低技術的製造業活動佔了大約五分之一的非洲製造業的附加價值,這一比例已經下降,從200023%在2009年到20%。在這種變化的很大一部分是由於紡織品下,所佔比例從2000年的約%至2009年的5%。當今非洲三大最重要的低技術製造業活動是金屬製品,紡織品和服裝。在出口方面,低技術製造的出口比例在非洲總製造業出口也下降,從200025%下降到200818%,此區域的比例佔全球低技術出口從1.5%下降到1.3%。

 2009年,以資源為基礎的製造業約佔該地區製造業總增加值的49%,而低技術製造業為20%,中高技術製造業為31 

在出口方面,非洲也高度依賴以資源為基礎的成品。特別是,資源型製造業在製造業出口總量中所佔的比例在2000年為52%,在2008年為49%。雖然資源型製造業出口可以提高增長率,但它們的附加值相對較低,也使出口國家極易受到外部價格衝擊的影響。此外,以自然資源為基礎的部門顯示出較低的生產力增長,並且與其他經濟部分幾乎沒有關聯。總而言之,基於資源的製造業僅能顯示非常有限的產品差異性,因此具有商品的幾個特徵。

非洲經濟的一個重要特徵是,無論是公司的數量還是平均的規模,其產業結構都非常薄弱。

儘管各國之間存在差異,但大多數公司是小型企業或微型企業,與少數大型公司(通常是外國或國有)並行經營。這些大型公司主要分佈在原材料和採掘業。應當指出,非洲的小型或微型企業中很大的一部分是非正式企業,而不是正規企業。此外,非洲經濟的特點是失蹤的中型企業。在這個意義上的大小分佈,中型公司極少數。在非洲企業的平均規模較小是一個問題。從長期增長的,角度,觀察公司的規模與出口相關的活動和工作效率。特別是小企業的生產力往往不如大企業。

非洲製造業的另一個有趣特徵是,國內公司的技術能力較弱,並且嵌入了零散的學習和創新系統。

非洲公司技術能力薄弱可以歸因於國內企業缺乏技術支持和基礎設施。此外,有人認為,大多數非洲企業沒有在技術研發進行重大投資。因此,他們很難進入與競爭中高科技產品的出口市場。

非洲製造業的另一個特點是非正規企業佔多數。

儘管很難獲得有關該地區非正規性公司的最新可靠數據。但有一些證據表明,非正規性相當高。最新估計表明,在撒哈拉以南非洲,非正規的經濟活動約佔GDP38%,而東亞和太平洋為18 %,中東和北非為27 %,南亞為25 %,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的比例為35%。非正式程度與工業發展的問題有關。因為已經證明,企業的法律地位與其生產特性兩者存在相關性。例如在2011年的一項最新研究,基於來自24個非洲國家的數據,發現非正規企業的生產力低於小型正規企業。

最後,國家之間的異質性是非洲製造業的重要特徵。特別是在製造業對國家增加值的水準和增長量,各國之間存在很大差異。在1990年,針對52個非洲國家可用數據,有6個國家其製造價值每至少增加人均$ 200。在2010年上升,到有9個國家於在製造方面有增長。在23個非洲國家製造業增加值人均為負。在1990年至2010年期間,有5個國家的製造業人均增加值增長超過4%。

C.過去在非洲工業發展中的經驗教訓

國內政策的性質和實施至關重要。

非洲國家工業發展經驗的教訓之一,是國內政策的形式和實施是一個重要因素。設計和實施方面的政策失誤,導致非洲國家的工業表現不佳。在1960年代和1970年代的進口替代工業化階段,政府的政策和努力過多地集中於為企業家提供支持,而不是使他們能夠進行成長。此外,重點是建立產業。而不是建立動態能力,以使得企業具有競爭力並在出口市場中生存。在1980年代和1990年代的結構調整階段政府支持的撤回。即使在普遍存在市場失靈,與貿易自由化,也沒有考慮到國內公司的能力,這是政策失靈的一些例子。在2000年代初開始的減貧策略文件階段,主要的政策失誤是一些可持續增長和減貧所必需的生產部門與資源被移走了。

結構上的限制必須處理。

儘管政策失誤和外來衝擊確實導致了非洲工業表現不佳,但結構因素有其作用,必須加以解決。才能增加工業發展成功的可能性。該結構性因素表現在不良的基礎設施,低的人力資源,規模小的國內市場,以及較低的創業基地。

開發過程的所有權很重要。

非洲國家經驗的另一個教訓是,如果要在促進和維持工業化方面取得重大進展,就必須在發展進程中有效的領導作用。因為非洲的產業對於官方資金依賴程度較高,外部行為者顯著影響政策和在該地區路徑發展的選擇,這對國家實現發展目標造成了嚴重的後果。促進工業發展需要積極的政府政策來建設國內能力,並且將投資和資源用於優先領域。外界在政策和過程的影響的限制了適用於各國政府空間政策,並使得了產業發展的成果更加困難。

內向型的工業化戰略具有嚴重的後果。

非洲進口替代工業化的經驗表明,僅著眼於國內市場而沒有促進出口的工業化計劃很可能會枯竭。大多數非洲國家的國內市場規模很小,這代表著如果沒有進入外部區域和全球的市場,他們不太可能維持工業化計劃。外部市場將為非洲國家提供機會,以擴大生產和出口,並可從規模經濟中得到收益。它還將提供為國內工業進口中間資材和資本貨物所需的外匯。在這種情況下,重要的是非洲的工業發展應融入成為全球經濟總體過程的一部分。而不是像進口替代工業化時期那樣由內而外。這代表著國內市場和外部區域和全球市場在工業化過程中都很重要。

國內企業的技術能力必須得到發展。

技術和創新對於提高國內公司的能力十分重要,並使他們在中高科技產品製造的出口市場競爭做好準備。從過去的嘗試中,對於促進非洲工業化,非洲政府並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以建立國內企業的技術能力,以提高他們的生產中型和高科技產品。

農業和工業之間需要聯繫。

有必要加強糧食安全代表著農業發展應該是非洲發展議程的一部分。此外,鑑於該地區的經濟結構和發展階段,顯而易見的,農業部門在短期至中期將繼續是收入,就業和外匯主要來源。因此,重要的是促進工業發展不能忽略農業發展。非洲工業化的經驗表明,通過輕視農業促進工業最終將導致農業以及工業停滯,對成長和減貧都產生可怕的後果。

 避免自上而下的工業化過程。

政府,特別是政府的行政部門,一直是非洲國家工業過化進程的主要參與者。它分配資源並決定哪些活動或部門應優先考慮,通常很少或根本沒有與私營部門協商。非洲國家的經驗,特別是在以替代進口工業化時期的經驗表明,有效的國家與企業關係是設計,實施和監測工業發展計劃所必需的。

 政治穩定是必要條件。

非洲幾十年來實施工業發展策略的另一個重要教訓是,政治穩定是任何工業發展計劃獲得成功的必要條件。國內外企業家不太可能在政治上不穩定的社會中投資。此外政治動盪阻礙了製造業的發展,因為它經常與基礎設施的破壞以及因為增加風險溢價而增加信貸成本。 

D.前進的道路

非洲國家需要促進工業化,特別是製造業,作為其經濟轉型策略的一部分。他們還需要一種新的策略決策框架和方法,該策略必須具有選擇性,必須吸收過去的經驗教訓,認識到每個非洲國家的初始條件都各不相同,並要考慮不斷變化現實的全球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