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在2010年2月為我小孩寫下的文章。近日來台灣學界論文掛名之胡亂與衍生之舞弊問題已鬧到國際成為大醜聞。台灣學界被輕視侮辱是來自自我墮落,”人必自侮而後人侮之”。在此時代也只能自救並且力挽狂爛。
四年之前學界是如此,四年後更加敗落。以此篇四年前的文章作為時代的見證。
***************
我是一位大學教師,屬於工學領域。當我小孩在高三之後,他也希望研讀工程科系。他的問題是要選擇那些科系,要讀那個學校。
要選讀那個學校,看起來十分簡單。分數考多少,自然可以錄取到那一個科系,但是當我將近幾年來的各系錄取分數加以比對,才發現並不單純。台灣工程學系以學校排比是台大、清大、交大、成大、中字輩學校等依序排列。但是因為科系不同,對學校而言錄取分數相互重疊。第二級的大學,一些熱門科系錄取分數與第一級大學的一些冷僻科系相近。因此填寫志願已不是單純的考慮大學,也要考慮那些科系。
對高三學生,至少有兩個管道,甄試與指定考試。那麼大學要如何選擇?科系要如何評估?工程科系的內容因為自己於學校任教因此多少暸解。至於大學,那就要細細思考。近年來大學教師尤其是工程科系,紛紛要求投稿SCI論文。因此我開始查詢各大學不同科系的SCI論文發表情況與學生畢業後的出路。
由於網路的方便,自國科會的人才資料庫與大學各科系的師資網頁,很容易查詢教師與研究生的論文發表情形,也可追蹤學生畢業後的表現。在經過一番查證之後,發現了一個令我震驚難過的現象。因此我告訴小孩,"孩子,我不要你讀C大"。
近十年來,C大位居台灣南部。在一般人的印象中是個誠樸的學校,畢業生也受到企業界的肯定。但是我看到了C大在學術界的另一個真面目,一種虛偽不實的學術態度。我不希望我的小孩在大學之中感染此種虛矯的心態。
C大的工程科系,幾乎都要求博士班的學生要有SCI論文發表。也有一些碩士班也已有此水準。但是C大工程學系其論文特色竟是掛名人數的眾多,以及將這種心態擴散至其他學校。
C大工程學系發表的論文,最大的特點是同研究室或是同系學生與老師交互掛名。以某間研究室為例,老師名字為X,研究生為A、B、D、E、F、G。研究生A完成一篇SCI論文,第一作者是A,最後掛名的通訊作者當然是老師X。中間夾雜B、D、E、F、G。研究生B有另一篇論文,第一作者是B,通訊作者是X,中間則是A、D、E、F、G的排列組合。依此交互掛名方式,一個研究室或一個系有6名研究生,畢業之後A有六篇SCI論文,其中一篇是第一作者。B也有六篇論文,其中一篇是第一作者。其他人也是如此,每人一畢業就有六篇SCI論文。
對於不熟悉此中相互掛名的單位或公司,在謀職時這些學生就佔盡便宜。同樣是碩博班研究生,在C大畢業,論文篇數就比其他學校畢業生更多。以學術倫理而言,這是無法可管的地帶。但是這些畢業生捫心自問,你真的有能力參預這麼多的論文研究?C大教師請自問,你如此教導學生,如何再要求大學生考試不要作弊?
這種相互掛名的風氣並不因為畢業就停止。在嚐到甜頭之後,學生畢業仍然保持人脈,相互協助。這些畢業生無論到中字輩,到科技大學,到私立學校任教,仍然維持著相互掛名,互相支援的心態。這位A畢業生到某校任教,其學生P有篇論文,除了P是第一作者,A是通訊作者,其餘B、D、E…至X通通掛名。因此C大工學院的畢業生到其他學校任教,其SCI論文的篇數也是遠比其他學校畢業生來得多,來得容易。
在提出升等或申請國科會計劃,要比較SCI篇數,這些C大畢業生又是佔盡便宜。在國科會網站人才資料庫十分容易搜尋到此狀態。一位助理教授或是副教授,在畢業那幾年,論文的作者就是一些人。到其他學校任教,其論文的共同作者還是這些人,最多只是再加個自己的指導學生。因此這些出身C大的研究人員,研究論文篇數繁殖快速,每篇論文的掛名人數也是有增無減。
這是我在搜尋比較大學科系之後,令人感慨的發現。不見得C大教師都是如此。很多老教授還是維持學術風範,但是對副教授與助理教授,此現象如此普遍,成為C大工學院的主流風氣。以往那純樸的C大校風,在此已逐漸盪然無存。
未來這些年輕的副教授與助理教授接班之後,C大會成為什麼模樣?在法律面,這種交互掛名並非抄襲,並不違法。但是在學術理論上,這是虛偽與欺騙,更是一種作弊。以這種心態堆砌自己論文篇數的老師,如何誠實的進行研究,如何真實無欺的整理數據,撰寫論文。
當我將小孩送到此C大校園,在此種虛僞欺騙的學術主流風氣下,學生的心態將會如何轉變?為了增加個人論文篇數,以此種方式訓練學生相互掛名,不勞而獲。學生畢業後能有多少決心進行真實的學術研究。一個缺乏學術良心的校園,就是能夠進行工程專業知識教學。但是學生的人格扭曲,將來遺害他的終身。
因此,我告訴小孩選擇其他大學。分數考得高,可以到台、清、交。分數不理想,可以到他校。也許他校名氣沒有C大響亮,但是我不用憂心我的小孩以後以虛偽矯情待我。也不用擔心我的小孩,以作弊欺騙的心態踏入此社會。因此我不願意送小孩進C大。
***********
此篇文章完成於2010年。然而數年之後,此種交互掛名之歪風,如同病毒在學術界蔓延。從善如登,從惡如崩。學術圈內又有多少人能夠中流砥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