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9年6月11日,中共國務院公佈一份文件,洋洋灑灑共有17項。內容如附件。17項問題介紹如下。
1.
反對無學術貢獻者掛名。此問題再台灣農業試驗單位如試驗所或改良場是家常便飯。主管在每篇報告上常常一一列名。成為十項全能研究人員。
2. 對研究成果有錯誤和失誤,要公開承認。
3.
不參加自己不熟悉的評審活動。對照台灣各學術研究計畫之審查人員,此條十分適用。
4. 不人為誇大研究基礎和學術價值。
5. 論文等科研成果發表一個月內要將原始數據資料收繳管理。
6. 研究人員參與國家計畫原則上不超過兩個。
7. 關於院士之受聘人數限制。
8. 杜絕無實質性工作內容的各種兼職和掛名。
9. 短期內發表多篇論文,取得多項專利的需要加強核實核查。
10. 科研人員公佈重大成果,需要所在單位同意。
11. 反對科研領域的圈子文化,各種科研項目審查,獎勵等評審活動不得走關係。
12. 要身教言教,引導青少年投身科技產業。
13.
改革科技項目中申請制度。
14. 實施科研機構中長期評價制度。
15. 大幅減少評比,評獎等項目。
16. 優化整合人才計畫。
17. 解決表格多,報銷繁瑣等問題
﹝評論﹞
科技研究之關鍵在於研究人員之學術良知,自我尊重,自我約束,那是一種獻身研究工作的操守。
當學術需要政治以法令干擾,這個國家已無〝學術研究〞可言。台灣學術界的許多作為,與上述17條相近,也是兩岸一家親的另一說明。
但是學術如果無學術良心,又不能以政治干涉,社會對此又無約束力,最終將成為怪物。還好台灣學術界還未形成如同酷斯拉等大怪物。只是小怪獸是不計其數
中共中央辦公廳發文新規:
論文發表數據要上交管理;短期多項成果須核查等等!
文章轉自微信公眾號:計量經濟學(ID:Mr-lufly)
,2019年6月11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進一步弘科學家精神加強作風和學風建設的意見》,並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其中摘錄部分如下:
1.
按照對科研成果的創造性貢獻大小據實署名和排序,反對無實質學術貢獻者“掛名”,導師、科研項目負責人不得在成果署名、知識產權歸屬等方面侵占學生、團隊成員的合法權益。
2.
對已發布的研究成果中確實存在錯誤和失誤的,責任方要以適當方式予以公開和承認。
3.
不參加自己不熟悉領域的諮詢評審活動,不在情況不掌握、內容不了解的意見建議上署名簽字。
4.
深入科研一線,掌握一手資料,不人為誇大研究基礎和學術價值,未經科學驗證的現象和觀點,不得向公眾傳播。
5.
論文等科研成果發表後1個月內,要將所涉及的實驗記錄、實驗數據等原始數據資料交所在單位統一管理、留存備查。
6.
科研人員同期主持和主要參與的國家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項目(課題)數原則上不得超過2項,高等學校、科研機構領導人員和企業負責人作為項目(課題)負責人同期主持的不得超過1項。
7.
每名未退休院士受聘的院士工作站不超過1個、退休院士不超過3個,院士在每個工作站全職工作時間每年不少於3個月。
8.
國家人才計劃入選者、重大科研項目負責人在聘期內或項目執行期內擅自變更工作單位,造成重大損失、惡劣影響的要按規定承擔相應責任。兼職要與本人研究專業相關,杜絕無實質性工作內容的各種兼職和掛名。
9.
高等學校、科研機構和企業要加強對本單位科研人員的學術管理,對短期內發表多篇論文、取得多項專利等成果的,要開展實證核驗,加強核實核查。
10.
科研人員公佈突破性科技成果和重大科研進展應當經所在單位同意,推廣轉化科技成果不得故意誇大技術價值和經濟社會效益,不得隱瞞技術風險,要經得起同行評、用戶用、市場認。
11.
反對科研領域“圈子”文化。要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襟,打破相互封鎖、彼此封閉的門戶傾向,防止和反對科研領域的“圈子”文化,破除各種利益紐帶和人身依附關係。抵制各種人情評審,在科技項目、獎勵、人才計劃和院士增選等各種評審活動中不得“打招呼”、“走關係”,不得投感情票、單位票、利益票,一經發現這類行為,立即取消參評、評審等資格。
12.
要身體力行、言傳身教,積極履行社會責任,主動走近大中小學生,傳播愛國奉獻的價值理念,開展科普活動,引領更多青少年投身科技事業。
13.
改革科技項目申請制度,優化科研項目評審管理機制,讓最合適的單位和人員承擔科研任務。
14.
實行科研機構中長期績效評價制度,加大對優秀科技工作者和創新團隊穩定支持力度,反對盲目追求機構和學科排名。
15.
大幅減少評比、評審、評獎,破除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傾向,不得簡單以頭銜高低、項目多少、獎勵層次等作為前置條件和評價依據,不得以單位名義包裝申報項目、獎勵、人才“帽子”等。
16.
優化整合人才計劃,避免相同層次的人才計劃對同一人員的重複支持,防止“帽子”滿天飛。支持中西部地區穩定人才隊伍,發達地區不得片面通過高薪酬高待遇競價搶挖人才,特別是從中西部地區、東北地區挖人才。
17.
大力解決表格多、報銷繁、牌子亂、“帽子”重複、檢查頻繁等突出問題。原則上1個年度內對1個項目的現場檢查不超過1次。
力爭1年內轉變作風改進學風的各項治理措施得到全面實施,3年內取得作風學風實質性改觀,科技創新生態不斷優化,學術道德建設得到顯著加強,新時代科學家精神得到大力弘揚,在全社會形成尊重知識、崇尚創新、尊重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