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發表的關於武漢肺炎學術論文其內容是否可信?就以近日(2020年2月21日)的一篇文章來判別?
原文:400多篇論文被曝造假,集中在中國山東,數十家醫院涉事,“論文作坊”真面初現?
微信公眾號大數據文摘(BigDataDigest)|
普及數據思維傳播數據文化
https://zhuanlan.zhihu.com/p/109237412
400篇醫學論文,實驗圖片高度相似,這是醫學界近年來被爆出的最大規模學術造假事件,而這些論文集中在中國山東地區。
2月21日,一篇博客發表在《科學誠信文摘》(Science
Integrity Digest)上,作者是著名的“打假鬥士”Elisabeth
Bik。Bik之前因為揭露南開大學校長曹雪濤涉嫌學術不端事件而聲名鵲起,這次又爆出新料,400餘篇不同機構的作者撰寫的論文存在高度相似,很有可能是從同一家“論文作坊”生產的。
早在2013年,Science就有一篇文章,揭露了中國蓬勃發展的學術黑市,其中包括見不得人的機構、腐敗的科學家和編輯,將提交或已經被接受的論文高額出售給在讀的醫學博士生。Bik認為這次發現的“論文作坊”應該就是這種形式。
Bik在文章中表示,“目前還不清楚這些論文中描述的實驗是否真的進行過。其中一些'論文作坊'可能會有實驗室生產實際的圖像或結果,但這樣的圖像可能會被出售給多個作者,以代表不同的實驗。因此,這些論文中包含的數據往往是偽造或捏造的。”
目前,Elisabeth
Bik和Smut
Clyde、Morty、Tiger等人已經目前為止已經找到了超過400篇疑似出於同一家“論文作坊”的論文。
Bik也在博客中羅列出了這些論文。
論文列表:
https:// docs.google.com/spreads heets/d/1KXqTAyl4j-jVorFPMD2XRpr76LcIKJ0CVyIvRj0exYQ/edit#gid=0
據博客描述,相關發現的證據一共有四個方面:
1、蛋白質印跡條背景高度相似。這一點最早由化名為Indigofera
Tanganyikensis的網友在同行評議網站上指出。
Indigofera
Tanganyikensis質疑的帖子
而後Elisabeth
Bik和她的團隊進一步研究了這一條線索,Bik在文章中指出,“所有400多篇論文中的蛋白質印跡條都呈現非常有規律的間隔,呈啞鈴狀或蝌蚪狀,沒有任何通常的污跡或污漬。”
2、流式細胞術圖高度相似。團隊成員Smut
Clyde用星球大戰中的的景象來形容這些圖,“每幀Q3象限中的死星正在通過Q4向右發射出一束束粉碎行星的能量,而叛軍聯盟X翼星際戰鬥機組成的訓練有素的艦隊正從Q1和Q2俯衝下來。”
3、相似的柱狀圖。論文中的柱狀圖看起來也非常相似,它們通常是純灰色,左邊是黑色條,並且有雙邊的誤差條。當然,Bik也表示“圖形的這種佈局相似性不一定是問題,這可能是一個流行的圖形程序的標準格式,然而,當不同機構的100多篇論文出現相同的版面設計時,這就是一個危險信號。”
4、標題結構和作者機構信息。Bik發現,這些論文的題目似乎出自同一個模板,Bik總結了這一模板。
她舉了幾個標題的例子,比如:
Bilobalide
alleviates 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induced
pancreatic beta‐cell
MIN6 apoptosis and dysfunction through upregulation of miR‐153
Mir-488 inhibits
cell growth and metastasis in renal cell carcinoma by targeting hMgn5
Baicalein
retards proliferation and collagen deposition by activating p38MAPK‐JNK
via microRNA‐29
此外,這些論文作者的機構信息也很奇怪,根據Bik的統計,這些論文集中在山東地區,尤其是濟寧,並且都是附屬醫院, Bik表示,“這並不奇怪,因為至少有一篇論文是中國醫學院取得醫學博士學位的要求之一。”涉及醫院具體名單如下:
濟寧市第一人民醫院:
101篇論文
吉林大學中日友好醫院:
59篇論文
青島大學附屬醫院:
23篇論文
臨沂市中心醫院:
16篇論文
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16篇論文
濟寧醫學院附屬醫院:
12篇論文
對於這次發現,Elisabeth
Bik表示出了極大地憂慮。首先,從被直接發現的400多篇論文來看,Bik認為這個“論文作坊”生產出的論文可能有上千篇;其次,這些論文都是經過同行評審後發表的,那麼顯然編輯對它們沒有進行嚴格質量控制,甚至一些出版社本身與這個“論文作坊”就有聯繫;最重要的是,這些論文可能已經“污染”了學術領域。
目前刊載這些論文的期刊有:
《Artificial
Cells Nanomedicine and Biotechnology》
(人工細胞納米醫學與生物技術):76篇論文
《Journal
of Cellular Biochemistry》
(細胞生物化學雜誌):57篇論文
《Biomedicine
& Pharmacotherapy》(
生物醫學與藥物治療):45篇論文
《Cellular
Physiology and Biochemistry》
(細胞生理學與生物化學):26篇論文
《Experimental
and Molecular Pathology》(
實驗性和分子病理學):26篇論文
《Journal
of Cellular Physiology》
(細胞生理學雜誌):21篇論文
“打假鬥士”Elisabeth
Bik
接下來讓我們了解一下,頻頻挖出學術圈黑料這位傳奇人物,Elisabeth
Bik究竟是何方神聖。
來源:The
Scientist
Elisabeth Bik,全名Elisabeth
Margaretha Bik,是一位資深微生物學家(博士),在環境微生物、臨床微生物、傳染病和微生物生態學領域擁有豐富的行業經驗。
她曾在斯坦福大學醫學院的微生物學和免疫學系擔任研究助理長達15年,後來做過加利福尼亞州福斯特城的Astarte
Medical的科學總監,以及加利福尼亞州舊金山uBiome的科學和編輯總監。
她的主要代表作有2005年的2作Science,以及2016年的一作Nature
Communications。
除此之外,還有若干Nucleic
Acids Research、PLoS
ONE、Molecular
and Cellular Biology、British
Journal of Pharmacology、Current
Biology、mBio、Research
in Microbiology等期刊文章共計47篇,業務能力不容置疑。
Bik不僅專業能力過人,性格也十分剛烈。2013年,她在閱讀一本書籍的某章節時,無意發現了其中大半內容都剽竊了別人的文章,甚至還有一些自己的文章,瞬間就“火冒三丈”,指出了他人剽竊的事實。
自此,Bik就走上了“專業打假之路”。2016年起,Bik甚至辭掉了斯坦福大學醫學院微生物學和免疫學系工作,專職調查各類論文圖像異常問題以及可能存在的學術不端。Bik成為了科研打假網站Retraction
Watch和PubPeer的積極撰稿人。
2019年11月,公開質疑曹雪濤論文圖像造假
去年11月,Bik在Pubpeer上發表文章,公開質疑南開大學校長曹雪濤參與完成的超過50篇論文存在圖像造假的問題。
其實2014年,她就無意間發現了曹雪濤作為通訊作者的三篇論文有著可疑之處。這三篇論文中,有兩篇分別於2004年、2007年發表在美國生物化學和分子生物學學會主辦的《生物化學雜誌》上,另一篇2005年見於美國癌症研究協會主辦的《臨床癌症研究》中。
Pubpeer信息顯示,Bik分析了曹雪濤參與完成的350篇論文,發現其中超過50篇論文中,不同組別的實驗數據間有著“令她難以置信的相似之處”,包括蛋白質印記、流式細胞術的分析結果等。
Bik主要是通過肉眼觀察鑑別,因此很難同時記住多個圖形,所以觀察到的幾乎都是同一篇論文中的相似圖片。但她也找到了一兩例不同論文中的相似圖片,分別在2003年、2004年發表在不同期刊的兩篇論文中——相似的是兩處肌動蛋白檢測圖形。
Elisabeth Bik在推特上持續更新自己的發現
Bik也明確表示自己“只是提出疑問,並不是指控學術造假”。針對質疑,曹雪濤公開表示,“我仍然對我們團隊的論文的有效性和科學結論的強度抱有信心。”
去年11月18日,中國工程院辦公廳工作人員也對媒體表示,中國工程院會針對網絡反映曹雪濤院士的有關問題展開調查。
不過截止目前,曹雪濤學術造假問題至今未有完整回應。
2020年1月,質疑母得志團隊18篇論文存在圖像問題
Elisabeth Bik發文稱,她最先發現四川大學華西第二醫院常務副院長母得志研究團隊成員屈藝於2008年發表在學術期刊《Molecular
and Cellular Biochemistry》的論文《Telomerase
reconstitution contributes to resetting of circadian rhythm in
fibroblasts》存在圖像重複的問題。“這篇論文的圖4雖然是2000年代典型的低分辨率圖像,但依然讓我印象深刻,因為在兩個蛋白質印跡圖像中有一些重複的圖案。”
Bik在文中表示,她曾於2015年10月向上述期刊報告了這一問題,但未獲回應。此後,她檢索了母得志團隊發表的所有論文,發現該團隊五分之一的論文都存在圖像問題。
Bik在Pubpeer平台上共標記了18篇母得志團隊的論文,其中有9篇獲得了母得誌及論文第一作者的回复。母得志在回復中均表示,他僅為論文的聯合作者,被質疑的論文圖像由論文的第一作者及第一通訊作者負責收集,他已要求他們認真檢查數據並儘快在Pubpeer平台回复質疑。
論文第一作者均回應稱錯誤上傳圖像。1月10日下午,母得志研究團隊成員屈藝稱,目前團隊正核查研究數據,核查結果出來之前不方便向外界透露最新進度。同樣,至此杳無音訊。
中國論文造假為何屢禁不止?
其實我們都知道,論文造假不僅損害了中國學術界的聲譽,也不僅在於導致低水平、研究重複的論文成堆,更是消解了求真求實的科學精神,破壞了公平競爭的學術規則。
但一方面由於國內的評教系統對論文數量十分看中,另一方面對造假事件的打擊力度欠缺,學術界的論文造假事件仍屢禁不止,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勢。
僅僅是去年,學術界就為論文造假一事操碎了心:
翟天臨論文造假一事被鬧得沸沸揚揚,這一事件導致畢業論文要求提高,不少畢業生為此又多掉了一把頭髮;
復旦醫學院博士李敏劈腿四位男博士,其中一位向李敏送出了5篇《SCI》和一篇《nature》子刊;
吉林工程技術師範學院副教授徐承彬被指學術造假,其在2007年發表於《吉林工程技術師範學院學報》的論文與2005年趙潔紅等人發表於《長春工程學院學報》上的論文高度相似,存在嚴重的論文抄襲和學術不端行為;
南開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曹雪濤被曝18篇論文造假,論文實驗圖片有PS痕跡,隨後陸續曝出其論文造假數量超過40篇,其作假手段皆是在數據上進行PS修改。
早在2017年,人民日報發表過一篇社論,對論文造假一事進行了批判。文章指出,除了學術品格等個人因素外,國內的學術體制存在缺陷,不僅對論文造假當事人懲處力度不足,對第三方機構的查處也相當乏力,而“以論文論英雄的評價體系,也在很大程度上加劇了論文造假”。
針對近年來逐漸加劇的學術不良現象,中國科技部於2月17日印發《關於破除科技評價中“唯論文”不良導向的若干措施(試行)》(以下簡稱“措施”)。按照分類評價、注重實效的原則提出27條措施,旨在破除科技評價中過度看重論文數量多少、影響因子高低,忽視標誌性成果的質量、貢獻和影響等“唯論文”不良導向。
相關連結:http://www. most.gov.cn/mostinfo/xi nxifenlei/fgzc/gfxwj/gfxwj2020/202002/t20200223_151781.htm
措施提出,對論文評價實行代表作制度,“不允許將論文發表數量、影響因子等與獎勵獎金掛鉤”,同時要加強論文發表署名管理,對論文無實質學術貢獻仍然“掛名”的,依規嚴肅追究責任。同時要求強化監督檢查,對落實不力、存在嚴重“唯論文”問題或存在獎勵論文發表的相關高校、科研院所等,採取約談、通報批評等方式予以處理並責令整改,整改期間暫停國家科技計劃項目專項資金對該單位論文發表的資助。
儘管Bik的指控尚未得到相關方的回應和證實,但毋庸置疑的是,一個更好的研究環境才能催生更好的科研成果,而製度中的作弊者,對於製度本身和真正的學術人來說,都會構成毀滅性地打擊。疫情期間,科研和一線防治從來都是相輔相成的兩件事,也希望科研工作者們集中力量,如科技部的倡導那樣,“協同攻關,確保高效率高質量完成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防控的科技攻關任務。”
|